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成年礼

3星期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以前担任记者,常被叮嘱:“功课要做足,才能出门采访。”但疫情之后,世界天翻地覆,视讯软体取代了记者的双脚,让我们即使身处办公室,也能连接世界各地。无论对象是多么遥远的陌生人,似乎只要上网搜寻、穿针引线,就能在云端搭起对话的桥梁,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何谓全球化力量。 不过,当我想用相同的技能应对原住民课题时,却发现自己处处碰壁,时间成本更是以“年”计算。 我第一次听说嘉户族(Jah Hut)有成年礼,是在2018年。当时,一位马来朋友告诉我,他们有个非常壮观的割礼仪式——男童会穿上传统的马来王室服饰,在山林间巡游——但他说,那只是耳闻,他自己也从未亲眼目睹。 我随即上网搜寻关键字,结果一无所获。于是再转战各大图书馆,喜获几本与嘉户族相关的书籍,却没有一本提到割礼。不死心的我,又转向脸书展开“肉搜”,找到了一位嘉户族社运人士。这么巧,她即将在某月某日到沙亚南参与一场活动,我便制造了这得来不易的“巧遇”。 原以为终于可以一窥这传说中的仪式,不料却因一时疏忽,只留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忘了记下她的联络方式,于是这扇门又无声地关上了。 2023年,我因协助本地电视台拍摄嘉户族的治病仪式,再次踏上那段熟悉却艰辛的寻人之路。最终,我从一本书中找到线索,并透过原住民关怀协会协调员Colin的协助,在吉隆坡见到了嘉户族社运领袖Shafie,而这个人后来成为了我的好朋友。 苦等5年时间 只为见一场百年成年礼 从2018年开始追寻,到真正见到嘉户族的割礼仪式,整整等了5年。没人知道,那一刻的我有多么激动。作为村里的稀客,Shafie和其他嘉户族朋友不仅热情款待我,也主动和我分享他们的族群历史。 根据传说,嘉户族相信自己是苏门答腊 Pagaruyung 王子的后裔。相传一百多年前,一位练成刀枪不入法术(ilmu kebal)的王子,在回宫接受割礼时,因皮肤太硬而失败。羞愧之下,他逃往彭亨,并在途中遇见嘉户族的首领,还与其女儿相恋成婚,但他始终隐瞒真实身分。 婚后不久,王子终于向岳父吐露秘密。他坦言,自己已放下过去的宗教与头衔,只愿自己的儿子能以皇子的身分进行成年礼。起初,嘉户族首领担心割礼会危及孩子性命而反对,但最终仍被王子说服,相信这是锻炼意志、净化身心的重要仪式。 自此,嘉户族村子只要筹足适龄男童,就会为他们换上皇子礼袍,骑坐在成年男性亲属的肩上,再由女性长辈手持阳伞随行,缓缓出巡。当鼓声响彻山林,游行队伍会逐一拜访祖先坟,接受先人祝福与庇佑,并回到村中进行割礼。那一日,宛若王室盛典,不仅为一人欢庆,更为整个族群铭记与传承。 然而,嘉户族的割礼与穆斯林传统不太一样。 巫师向我解释:“马来人的做法通常是完全切除包皮,而我们则是在阴茎上方 [vip_content_start] 划一刀‘放血’而已,属于象征性割礼”。他笑称,自己从未与外人谈论这些细节,并坦言,女性其实不得参与某些环节。 神奇的是,自称懂得解读面相的他,突然又轻声地补了一句:“我看得出你经历了很多事情,也很有决心,所以我们才愿意让你参与整个仪式。” Pagaruyung:从征服神话到相遇传说 当然,我的好奇并未就此止步。相反地,每一层被揭开的面纱,都会引出新的谜团。例如,神话中的“Pagaruyung”,究竟指的是哪里? 于是,我再次上网搜寻关键字,意外发现新大陆。原来,Pagaruyung是米南加保(Minangkabau)王权的中心。自14世纪中叶 Adityavarman在苏门答腊高地建立政权以来,这座宫殿不仅是政治核心,更是神圣权威的象征。 历史学家Andaya指出,米南加保王室经常派遣王族后裔远赴外区(rantau),并携带具有魔力的诏书,要求当地人服从王命,否则将遭受超自然的惩罚。 这种将统治神圣化的叙事,很可能早在14世纪末就随商船与移民横渡马六甲海峡,悄然融入马来半岛原住民的神话体系。 例如,在色迈族(Semai)的“真实故事”(chermor)中, 他们被视为亚当的最后后裔,起源于神圣之地 Mengkah,并分别迁徙至苏门答腊、暹罗、霹雳与马六甲。其中,Pagaruyung 被视为首批登岸者建立的地方;而后来抵达的马来人则因性格好战,迫使他们再度迁徙。最终,这些原住民在金山(Gunung Ledang)与之前分散的族人重聚,并诞生了“特姆安族”(Temuan,意即“相遇”)。 不难发现,这些神话中的“Pagaruyung”, 并非外族象征,而是原住民祖先曾经栖居的故土。至于米南加保人,则被当作那些祖先的后裔。这个叙事奇妙地反转了主流历史的权力结构:米南加保人来到马来半岛,不是征服者,而是“回家”的人。 人类历史从迁徙开始 当我准备离开嘉户族村子时,一位朋友又对我说了另一个古老传说:“以前祖先曾经说过,我们和华人都来自中国。很久以前,华人曾用一艘大船(tongkang)来接我们回去,并叮嘱大家上船时要闭上眼睛。但有人忍不住睁开了眼,结果船破了,我们也就回不去了,只能留在这里(马来半岛)。” 不知为何,听完这番话,我仿佛被大海卷入历史的深流,在潮汐之间,看见那些世世代代不断上演的启程、相遇、分离与重逢。 尽管在国家治理下,原住民始终被归为没有名字的“其他族群”(Dan lain-lain)。但在原住民的宇宙观中,人类的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由“迁徙”相互交织而成的——没有谁是真正的“外来者”,因为我们早已在神话里相遇。
5月前
5月前
5月前
(关丹10日讯)关丹中华中学为88名高中三学生举行“时钟邮局”为主题的成年礼,学生在念家书、敬茶、净手等环节中,展现对成长的体悟,并向父母家长传达感恩与担当,场面温馨感人。 活动于昨晚在黄朱武体育馆落幕,仪式包括穿越成人门、念家书、敬茶、洗手、拥抱及系领带环节,透过不同形式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感恩之心。 关中董事部代表苏文辉致词时说,本届是关中第七届成年礼,不仅是关中校园里的一项传统仪式,更是一道深刻的人生印记。 他说,“时钟邮局”寓意深远,提醒人们时间不会停歇,但记忆、承诺与信念可以被妥善收藏,希望学生多年后仍能找回理想、热情与纯真。 “你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或许满怀憧憬,也可能感到迷惘,这正是成长旅途中最珍贵的旅程。” 他代表董事部,向即将毕业的同学们送上祝福与鼓励,祝愿他们以更成熟和坚定的姿态,肩负起更多责任。 “希望同学们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感恩父母的付出、老师的教诲、朋友的陪伴,不忘初心,勇敢追梦。” 校长蔡若峰说,成年不仅是年龄的增长,而是从“被守护者”到“守护者”的蜕变。 “过去,你们是父母呵护的小树苗,如今将长出自由的枝桠,学会扎根,承担风雨的重量。成年代表了对父母的承诺,不再让他们担心。” 他提醒学生,责任不是枷锁,而是让生命扎根的力量。 “真正的担当,不是做惊天动地的事,而是让每一件小事都带着温度;未来你们将逐渐明白,世界或许不完美,但你们的责任可以让它比昨天更好一点。” 他也说,未来无论身在何方,关中中“时钟邮局”永远为学生点亮一盏灯。 吴晓薇的父亲吴松清和母亲张锦璇一起出席女儿的成长礼时谈到,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之间有机会透露心声,毕竟平日比较少把爱说出口。 “我们华人比较含蓄,不大敢公开表达爱。其实需要的时候就应该讲,也不需要多讲,说太多反而不矜贵了。” 一旁的吴晓薇说,自己写家书时一边写一边哭,把心里的话都写了进去。 方柱力的父亲方顺华、母亲黄秀蓉、姐姐方琪善结伴出席成年礼。黄秀蓉感慨,同样毕业自关中的女儿因疫情时期没有机会在线下出席,所以此次亲身参与,倍感珍惜。 她坦言从孩子的家书中发现他有自己的想法,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父母是时候适当放手,但他们永远是孩子的后盾。 方顺华则说,父子相处方式中会较少拥抱说爱,但不乏满满的爱,只是方式不同。如果没有出席活动,他可能无法得知有些话需要说出口,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 陈家俊的母亲欧慧芬认为各个环节都十分感人,特别是念家书,孩子比她想象中更成熟,令她感到安慰和放心。 父亲陈健益也鼓励孩子勇敢表达,并认为活动有意义,能够让父母与孩子更深入沟通。 “每个父母都一样的,天下父母心。”
6月前
1年前
  (新山10日讯)别具意义的七夕节,50名满15虚岁的少男少女咬着鸡头、脚踏红木屐,在家长的祝福下“出花园”,蜕变成小大人。 今天由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主办的2024年第17届潮州人传统成年礼“出花园”庆典,各有25名潮州籍少男和少女参与,他们身穿红衣、红肚兜、红木屐进行各项仪式,当中包括洗花水、喝凉茶、咬鸡头等。 “咬鸡头”是其中的重头戏,这一动作寓意少年们未来必定出人头地,独占鳌头。 工委会主席苏丽仪表示,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举办“出花园”传统仪式,旨在传承和宣扬潮州传统文化习俗,这也是潮州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 “今年比较特别,不仅把仪式改在中华公会大厦举办,同时也很荣幸有来自汕头市的嘉宾前来参与和见证。” 她说,参与“出花园”仪式,象征着青少年迈入成人阶段,这是潮州家族和社区的一个重要庆典,让家长见证孩子长大成人并给予祝福。 她表示,会馆希望通过每一年举办“出花园”仪式,让这项传统习俗继续传承。 出席者包括汕头市市委书记温湛滨、人民政府副市长李钊、侨务局局长兼市侨联主席洪悦浩、外事局局长李鸿钊、商务局局长吕少雄、宣传部副部长李建昂、新山中华公会会长何朝东和总务李富新,以及柔佛潮州八邑会馆永远名誉会长陈周平和会长黄木祥。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署理会长郑达洺在致词时说,为传承潮州人的习俗,2007年会馆时任总务已故陈振发大力提倡举办“出花园”成人礼,开创了集体“出花园”成为本地传统文化活动的新篇章。 他说,2013年全柔各地同步举行“出花园”,隔年更拓展至全国各州,让原本是潮州人自己在家举办的成人礼,能以全新姿态出现在大马各地,展现潮州文化的弘扬与坚持。 “2020年因全球疫情,我们不得不暂停一年,但我们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从未减退。2021年我们为遵守防疫管控,首次推出线上‘出花园’。” 他说,会馆也于2022年在全球范围内与汕头市侨务局,携手推出线上“出花园”仪式,突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其盛。 他表示,会馆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人生第一次咬鸡头,感觉有些奇怪,味道也不算好吃。” 不过,参与“出花园”的巫治辰也坦言,咬下鸡头的那一瞬间,自己确实感受到仪式所带来的“独占鳌头”感觉,这是一种成长的象征。 罗敬皓则指出,经历“出花园”后,他深切感受到自己已是需要独立承担责任的大人。 “这次活动让我学到很多新东西,虽然之前略有所闻,如今实际参与,让我收获颇丰。” “参与‘出花园’让我既激动又紧张,之前看过姐姐参与,所以我对整个流程并不陌生。” 郑羽恩坦言,完成仪式后,她产生一种自己需独立承担负责的想法。 她的母亲殷淑美(42岁)受访时说,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主办“出花园”仪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女儿透过不一样的方式迈入成年。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古来29日讯)宽柔中学古来分校今早举行第10届“繁星似锦,闪耀青春”成年礼,845名高三学生在逾1300名家长、董事及老师等的见证下跨过”成年门“,迈向成人阶段。 成年礼的仪式包括由家长为孩子系上领带、学生接领祝福糕粽以及饮“成年杯”,气氛温馨且令人感动。 校长黄慧珠在致词时表示,父母和孩子都是彼此生命中至亲至信的人,校方希望成年礼除了提醒家长“孩子们长大成年了”,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刻,有您在,真好”。 “我们相信,成年礼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重视自己成年的人,不会不重视自己的人生。” 她表示,对学生而言,高三是关键的一年,无论是在生理、心理,或人生历程、责任担当上,都来到了一个清楚的边界。 “同学们,你们即将展开一段不断探索自我、开发自我、完成自我及渴望成就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将不断地希望去了解这个世界,也渴望着这个世界可以了解你。无论这过程中如何充满挑战与艰辛,为了你美好的将来,你一定要好好努力。” 出席成年礼者,尚有宽中董事长郑振贤、第二副董事长陈健利、第三副董事长拿督陈益昇、总务叶运才、前任董事长林俊民、前任校长张拔川、常务董事锺镇鸿、董事李光辉等。 董事长郑振贤、高三师长代表赵淑佳、学生家长代表朱欣栋及高三学生代表朱信璟也分别上台致辞。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