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手机

3天前
3天前
4天前
我不记得我有多久没收到这样的询问了。翻看了通讯记录,里面除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讯息,便是网购的货物已经抵达,请去领取的消息。 那些很常联系的,大都是一张早安图,不然就是逢年过节的预制图,已经很久没有哪一个朋友是主动给我发个消息,随便聊一聊天的了。以至于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讨论着,我们如果收到了“你还好吗?”的问候,我们都会自动地回复:“我很好”,我才察觉,很久很久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了。 人到中年,如果成就很一般,日子就会越来越安静。没有了酒局、没有了客套,有的只剩通知。一张简单的早安图,既是告诉对方自己还活着,也是告诉对方自己还记得他。礼貌上地回一张早安图,也是只在回答对方,自己还在,您的问候我收到了。然后呢?双方继续过着没有交集的日子。 该带孩子的带孩子,该上班的上班,生活里再也没有波澜,甚至连抱怨的欲望都没有了。因为明白了生活都一个样,抱怨也不能改变什么;如果真的想要改变什么,多说也无意义,直截了当地就去做了。做成了就安静的享受成果,没有做成就继续苟且的生活。真的想要聊些什么,都会浓缩成最简短的词语,就比方,“国庆节快乐啊,有假期就多休息啊。” 很久很久以前还会听见,应该说是看见,对方说的下次喝茶。其实双方心里头都清楚,那个“下次”,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基本不会出现。最近几次和朋友见面的原因,不是生日就是白事,简单的见个面,闲聊了几句,也就兴致缺缺的离开了。 年纪大了,时间感觉就少了。或许不是时间少了,只是动作慢了。多慢呢?就是那种想要出门玩的冲动还来不及反应,就被耽搁了。 现在出不出门,去什么地方玩,都习惯了权衡。衡量着这趟门出得性价比高不高,还是说家里是否还有一些未完成的事。出门不再是为了找乐子,而是为了寻找一种出师有名,一种心安理得。寻找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成为了出门的起点,如果找不到,那么就更情愿待在家里,哪怕无所事事。 安静里藏着的小矛盾 其实我好不好?也还好,日子过得很安静。没有了喧闹,可以听见更多自己的声音。不去为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烦心,但是多出了很多空间去胡思乱想。像一个哲学家,空想而且没有结论,没有行动,对自己的人生也掀不起任何的风浪。一方面不停的劝自己,珍惜自己拥有的,然后不停的羡慕别人拥有的;另一方面断断续续的提醒自己平凡是福,然后患得患失的感叹璀璨的人生。 感觉自己就特别的矛盾。 矛盾一点地好,在安静的生活里面如果没有了自己心里面的那一点点矛盾,那么就安静得太可怕了。多了一些小九九,才能够在那么安静的生活有点热闹。 会想起曾经有过一段时间,那个时候自己刚刚静了下来,偶尔还会有人来找我说说话。他们开头的第一句也是,“你还好吗?”那个时候的我也有趣,老老实实的回答:“我还活着。”然后他们好似被电触了一般,停下了言语,一秒钟、两秒钟,才说了一句:“活着就好。”本来想要说的话又收了回去。我没有追问,他们也没有继续的说,那对话就这样搁浅在了岸边,既上不了岸也回不到大海里。时间长了,岸上就都是这些搁浅的话语,不知道是该去清理的好,还是就随它去的好,不想思考就顺其自然吧。 也许就是这样的顺其自然,所以今天的我把手机放在几案上,慢慢的沏上一壶茶,看了日出、赏了日落,它也没有动静一下。就这样安安静静的陪我感受这日夜的变化,听那落叶的声响。 也许这世道它就是这样,不爱听真话,偶尔听到了真话就觉得突兀,一觉得突兀就不知道该怎么往下接,感觉就像是上了台,唱错了词儿,然后下不来台。一次两次之后就不再找这个人玩了,因为玩下去就不舒服。 也不是说谁对谁错,人各有所好。喜欢跟谁凑在一块儿都行,只要对方也愿意,这就是所谓的合拍。就像当初的俞伯牙和锺子期,他们没有朋友满天下,但是却能够遇见了对方,多么的难能可贵。如果真的找不到知音如此,那么就和自己待着,多和自己说说话,也算是给自己图一个清净,享一份安宁。 那么你还好吗?我很好。
1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YouTube计划明年将这项功能与家长控制功能整合,这样家长或监护人能够为孩子设下观看“Shorts”的时限,而孩子是无法关闭有关提示。 这几天,城中热门的话题是该不该禁止16岁以下学生使用手机?对此,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早前在国会有澄清,政府并非要全面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而是计划限制学生在校园内使用社交媒体。 其实,这样的做法不是一件新鲜事,许多国家都有落实类似政策,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或课堂内使用手机。支持者认为,学生缺乏自控能力,这项举措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并重新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而不是待在虚拟世界。 然而,真正的挑战是校外,在课堂以外,又如何照顾年轻一代的科技健康,防止他们对社交媒体成瘾?现在只要有网络,手机在手,时间无限流走,甚至无意识地滑手机一整天。 为了应对这个现象,不少科技公司会为旗下产品设置屏幕时间,像苹果iOS系统有“Screen Time”,安卓系统有“Digital Wellbeing”,协助用户追踪和管理自己在应用上的浏览时间。社交媒体平台如Instagram、TikTok也有每日使用时间上限,鼓励用户适当地休息,避免长时间沉迷。 YouTube最近也推出一项新功能,让用户设置每日浏览“Shorts”的时间上限。一旦达到设定的时间限制,系统会自动弹出提示,暂停播放短视频,然后建议用户暂时休息一下。虽然用户可以关闭这个提示,但至少能提醒用户不要花太多时间在“Shorts”上面。 YouTube计划明年将这项功能与家长控制功能整合,这样家长或监护人能够为孩子设下观看“Shorts”的时限,而孩子是无法关闭有关提示。 虽然这些大型科技公司有在努力地解决“科技成瘾”这件事,推出屏幕时间和设置浏览时限,但这些功能终究只是一种选项,不是强制的措施。用户要不要遵守是另一回事。 所以这些功能是一种提醒和辅助,若要孩子放下手机,关键在于家庭的陪伴,以及全家人的科技使用习惯。大家必须学习如何与科技保持平衡,然后又不会失去对现实生活的乐趣。 更多文章: 【科技TALK】10秒侦测失明风险,DR. MATA守护糖尿病患视界 【科技简讯】ChatGPT Go登陆大马,亲民价格解锁强大AI功能
3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