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文化

3天前
5天前
2星期前
(新山5日讯)柔佛州华人尊长拿督黄匡顺说,中华传统诗词蕴含丰富的华族文化精髓,值得被保留并发扬光大。 他说: “华族诗词是经历了代代相传的艺术结晶,必须被传承下去。” 黄匡顺是于昨晚受邀为柔佛诗社成立5周年晚宴致开幕致词时,这么表示。 上述宴会也同时庆祝马来西亚诗词研究总会 (诗总) 成立48周年及第49届诗总雅集。 当晚宴开35席,来自海内外,包括东马、马六甲、怡保和新加坡的诗词文友雅集一堂。 黄匡顺也勉励该诗社在发扬这项传统艺术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他说:“身为柔佛诗社的一份子, 你们任重道远,在教育年轻一代传承古诗词的任务方面,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较早前,柔佛诗社社长黄建成致词时表示,这次海内外诗人雅集深具意义。这是新山首次的大规模诗人雅集,希望能带动古诗词研究与交流的风气。 他说,除了有来自国内的著名诗社,致カ于推动诗词教学的林子老师也从新加坡越堤过来支持,还有著名的传灯作曲人张泛博士特地推掉其他的事务赶来参加。 他也笑称,该诗社虽然仅成立五年,历史很短,但是会员们多数都已白发苍苍。 黄建成也在会上缅怀该社顾问已故詹杭伦教授时说,两人因为理念相同,秉持着“诗词文学必须走入百姓生活才有意义”, 在后者鼓励下,他成立了柔佛诗社。 他说:“我们两人因文学而相识,因诗词而至交,最后成为他的学生,但不幸的是,诗社成立没多久,詹教授就不幸逝世了。” 他表示,失去导师之后,他和其他成员就靠着自己一路跌跌撞撞,摸索迄今,幸得林锐彬和林子两位老师指导。 另外,黄建成表示,柔佛诗社受诗总委任,第一次承办雅集,由于缺乏经验,因此战战竞竞,幸好获得华人尊长、顾问们以及团队的支持,让本届《癸卯年海内外诗人柔佛雅集》顺利举行。 他也希望通过这次雅集,能够加强大家的凝结カ,吸引更多人学习及加入推广旧诗词的行列。 另一方面,诗总会长曾议辉表示,诗总属下8个诗社在推动和传承诗教不遗余力,彼此间也互相扶持。 他说,每年各诗社轮流承办雅集,今晚盛会由新山柔佛诗社第一次承办,并广邀海内外诗人和文人雅士共襄盛举,为弘扬诗教尽一份力。 出席上述宴会的人士包括:赞助人拿督黄秋铭、诗总会务顾问张英杰和李业样(诗总前任会长);柔佛诗社顾问包括拿督黄种文、黄循积、卢汉源及新山中华公会会长何朝东;以及柔佛雅集晚宴筹委会主席苏天津。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中秋佳节庆团圆,祖根文化共传承。 20年风雨路,有欢笑、有泪水、有坚持,只为传承中华文化,也盼促进各族交流,再忙、再累,乐见成果喜开花,再苦也值得。 欣见笨珍文律国中华裔生及校友,本着推广及发扬华族传统优良文化,联办“中秋园游会”迈入20周年,园满谢幕。 据知,这项活动早期在本身母校(文律国中)举办,也许是受到某方面约束,不能真正反映和达到预期效果和宗旨,所以后期转换场地,走出校外惠借文律乐育学校作为活动场所。 2019年主办了第18届中秋园游会后,在2020年和2021年由于冠病的侵肆,活动因此停办了两年。 期间,活动发起人欧可赛,也是常年策划人,也从教育界荣休。 为了不想看到这项活动因此停顿,欧老师费尽心思,说服在笨珍执教的陈有兴转校至文律国中执教,并在2022年恢办第19届中秋园游会。 由于欧老师在文律国中执教多年,和该校学生打成一片,亦师亦友,建立良好情谊,每年在举办中秋园游会时积极投入参与指导、协调的工作,累聚多年来的经验,加上良好人脉关系,办起事来就驾轻就熟。 “中秋园游会”是一项费时费力,也须厐大经费维持的一项大型活动,不易承办。 但文律国中华裔生及校友一路走来,由于有顾问老师欧可赛18年来的坚持,以及现今陈有兴这两年的付出,总算跨过20年,诚属难得。 听过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却可以走的很远”。 的确,只要老师的坚持信念永存,加上学生的合群力量,以及族群的鼎力配合与扶持,我们祈盼文律国中中秋园游会活动能像传灯一样,点亮自己,照亮他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永不息灭。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2月前
2月前
当大家随着主流走进电影院观看芭比海默,谈论着女性主权和原子弹威力的当儿,有一群人踏入了吉隆坡表演艺术中心(klpac),观赏舞蹈表演。 以往观赏的舞蹈,若不是夹杂在各种文娱表演中,就是串连于大型庆典盛会的节目间。今次观赏专属大马华人的舞蹈表演,还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虽然拥有韵律操底子,也曾在念书时期廖化作先锋地参与舞蹈演出,但舞蹈予我,一直被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面纱所覆盖。即使跳着韩流舞蹈、抛出水袖或舞着折扇和纨扇,依然无法如专业舞者般流露出韵味与魅力。于是,我始终把自己当成局外人,一直处于仰慕、崇拜和敬服的视角。我们之间像是以一种神和信徒的关系而展开的。 托星洲《活力副刊》的福,获得两张华人舞蹈周的入场券,抱着兴奋和期待,参与上周日(编按:2023年7月31日至8月6日)的马来西亚国际华人舞蹈周盛宴。每一支舞演出前必定会以中英诗句的形式,通过幻灯片介绍舞蹈概念。第一支舞《天地诀》,由郭少麒老师与李劲松先生双剑合璧联合呈献。武术融入了现代舞,刚柔并济,发展出新颖的舞蹈风格。双杰开天辟地般精彩对舞,展现了阳刚气质。挥刀耍剑不一定要喊打喊杀,这支舞也撕开了男舞蹈员必定阴柔的标签。郭少麒老师曾于2013年的舞蹈营教我跳舞,偶尔也会出现在《快乐星期天》艺文版,追求着他对舞蹈一如既往的热爱与向往。10年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舞蹈家的血脉似乎流淌着不老传说,动力和活力源源不绝。 10支舞蹈里,个人最喜欢雪隆广青舞团的《繁花》。没有特别的道具,5位舞蹈员徒手带来的表演,却足以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幻灯片展示“从原初体态之变异,遇变再变,永恒的变动”的字句,让人不明所以。再观赏舞蹈,舞蹈员四肢着地舞动、背部贴地滚动、踮脚高抬腿,多元的肢体语言与音乐的节奏律动完美融合。其中舞蹈员奋力往前奔跑的力道是唯美的,倒立后双脚缓慢踏动的姿态是奇特的,呈现齿轮转动的机械之美。我们每一个人就像小小的齿轮,在这个世界里环环相扣,如同艺术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养分。随着音乐风格转换,疯狂乱舞的那一幕,更让我心底的涟漪逐渐荡漾划开……身体细胞告诉我,就是这种自然奔放的氛围,深深吸引及牵动着我,仿佛在邀请我加入她们。尽管无法完全理解该舞蹈的含义,但我只想把此刻的感觉记录下来,保存收藏,等待哪一天这段美好的记忆再次被唤起。 中学生扮演慈爱老母亲 以红色为主的两支舞蹈——沙巴Synergy舞蹈剧场的《红。楼》和新越舞团的《槿花缘》寓意非凡。前者由3位红衣舞蹈员借由舞蹈、茶道、掷圣杯,用故事手法表现出女人不同层次的红色。我从中感受到古时候的女人在思想上深受封建文化的约束,只能将精神寄托于神明。后者则由9位红衣舞蹈员呈现,她们柔软的身段和典雅的姿态,在舞台上绽放精彩。《槿花缘》也带出“不做别人的赏物,只做绚丽的自己”的主题,为女性发声。这两支舞形成强烈的对比,带动观众的感情,渲染出古典之美及中华文化的艺术价值。 最多舞蹈员参与的一支舞非隆中华舞蹈学会《游子的外衣》莫属。独在异乡为异客,家的温暖,是母亲缝制的外衣。年纪尚轻的中学生居然能够扮演年迈的老母亲,弯腰的姿态和慈爱的神韵传神到位,突破时空的界限。也许是人数众多的优势,这支舞蹈张力十足,尽管朴实无华,却能把伟大的母爱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动得潸然泪下。 郭少麒老师带领全体表演者谢幕时的一句话把气氛推向了高潮。他说:“一个老人的离世同等与一座图书馆的消失。为了让图书馆继续操作,能做的就是传承的工作。”他成功做到了,是我们马来西亚华人的骄傲。华人舞蹈的传承在这里生根发芽,结合本地的多元民族文化色彩,蜕变成一种独特之美。为期7天的华人舞蹈周,让本地舞蹈创作者的潜能表露无疑。所幸没有错过最后一场的舞蹈盛宴,还能带着一份感动回家,而这一路全是繁华盛景。
3月前
3月前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