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智慧城市

2天前
(古来18日讯)柔佛州房屋及地方政府委员会主席拿督嘉福尼宣布,政府将在明年拨款100万令吉重建古来21哩华人小贩中心,并以现代化设计结合智慧型小贩中心概念,让这座老字号小贩中心焕发新生,迈向智慧城市新时代。 嘉福尼今早在21哩临时小贩中心移交摊位钥匙仪式后,在其脸书发布上述好消息。 他披露,政府分两个阶段开展工程,首先第一阶段由古来市议会耗资46万5472令吉,在位于高原一带开设临时小贩中心,并于2023年10月建竣。 “主要是让部分21哩华人小贩中心的摊主在重建小贩中心期间,得以延续经济活动,今年市议会再额外耗资29万1044令吉,进一步改善临时小贩中心的营业空间和提升设施。 他表示,第二阶段将重建永久小贩中心,采用现代化设计并融入智慧型概念。中心将配备高效的垃圾处理、排水系统、节能LED照明以及支援无现金交易的数字设施,全面打造成一座智慧型小贩中心 (Smart Hawker Centre)。 “这不仅提升营业效率,也让小贩能与时俱进。” 他形容,该项目是州政府落实“柔佛前进”议程的重要一环,同时配合“柔佛智慧城市2030”(Johor Smart City 2030)愿景接轨,打造更具竞争力与永续发展的地方商业生态。 出席仪式者包括:马华古来市议员党鞭黄宝前、巫统古来市议会党鞭莫哈末法迪尔、马华古来区会主席曾繁翀、市议员陈建绵及陈韦澌。 在1980年代的流动摊贩,到90年代末,古来市议会为了整顿市容,在21哩大红花4路的一处小斜坡上,兴建一座设有上下层的华人小贩中心。 人气鼎盛时多达30个餐饮摊位,这座华人小贩中心更是古来21哩人的集体回忆,直到2023年开始陆续搬迁至临时小贩中心,导致大部分小贩被迫各奔东西谋生,以致许多熟悉的老味道逐渐消失。 21哩华人小贩中心原址废弃超过2年,如今正式捎来“延续新生命”的好消息。 古来市议员张益权告诉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记者,临时小贩中心有8个摊位,后来市议会再增建6个摊位,今天正式移交4个摊位给华裔摊主。 “21哩华人小贩中心前摊主可优先申请和面试。” 他表示,由于临时小贩中心的桌椅是摊主自备且零散,市议会计划在今年内再拨款5万令吉,为每一个摊位提供6张桌椅。 他指出,目前虽然还剩下两个摊位陆续有人申请,但市议会希望将机会优先保留给之前受影响的小贩。 50岁烧鱼炖汤摊主范国荣表示,很高兴能见证熟悉的摊主陆续进驻临时小贩中心,相信会吸引食客人潮回流。 他透露,自己搬来这里两年,已慢慢重新建立食客群。市议会不断提升厕所和篱笆等设施,如今又承诺提供桌椅,让他不再烦恼。 48岁咖啡饮料摊主徐慧玲受询时说,她与已故丈夫在21哩小贩中心打拼7年,后来因拆除工程,她被迫选择租下店面从事咖啡店,很高兴成功申请临时小贩中心的摊位,也一圆丈夫的遗愿。 “小贩手停口停,在新的落脚处等了3年终于捎来好消息,只是目前租约在身,可能需要重新调整生意模式。” 70岁烧腊摊主梁肖娟指出,她于2007年在21哩小贩中心开设烧腊摊位,直到2023年因拆除通知,她变成“半退休”模式,选择在家接单。 她透过申请与面试,才得知自己有优先入选的机会。如今成功申请到摊位,她计划在11月重回小贩中心,经营夜市生意。
2星期前
3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近年来,优美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古来区其中一个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花园城市。过去几年作为该区的市议员,我也有幸参与及见证了其快速发展过程和蜕变,不仅体现在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上,更显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 如今,优美城已成为众多家庭与投资者的首选之地,这要归功于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宜居的环境以及日益丰富的经济机会。 我在古来市议会常月会议致休会辞感谢柔佛州政府、古来市议会及所有参与该区建设与规划的官员们还有居民们的相互合作、为地方上的发展与建设付出努力。 在这几年里,我们共同见证了无数大小建设发展项目特别是全国第一个古来骑行公园项目、安装智能监控,同时更换环保节能路灯,开发替代道路及提升排水系统等项目,以提升本区居民的生活素质。 然而,在迈向现代化和繁荣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确保优美城的繁荣不只是短期的繁华,而是能长远惠及子孙后代的明智之举。 在科技飞速发展下,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智慧城市的概念投入数字科技和可持续发展。 优美城智慧与可持续城市计划围绕五大核心举措: 1)通过建设高速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优化交通监控和智能管理,提供高效的数码基础设施。 2)发展环保电动公交车及步道、自行车道,鼓励绿色出行,同时开发更多替代公路以应对未来交通需求。 3)推广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系统,并在公共建筑中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和节能LED照明,以促进资源再利用和清洁能源运用。 4)扩建社区公园、亲子游乐区及生态走廊,同时实施大规模植树计划,营造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 5)通过环保意识活动及与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居民和下一代的环保观念和科技素养。 我们深知,政府与企业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全民共同参与,才是实现愿景的关键。我在此呼吁大家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爱护公共设施、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节约用电、珍惜水资源等,看似微小的举动,可汇聚成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
7月前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智慧城市的建设逐渐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监控器的普及成为一大亮点。 近年来,政府在多地推行安装智慧监控设备,为民众提供更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提升警方在案件侦破中的效率。这些智能监控设备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安防方式,更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然而,智能监控的推广也引发了一些关于隐私保护的讨论,如何在安全与隐私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智能监控之所以被广泛推广,离不开其显著的技术优势。与传统监控器相比,智能监控不仅是简单的影像记录设备,还集成了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IoT)等先进技术,也包括具备实时面部识别、预警、目标追踪、智能数据分析及高清画质的全天候监控功能。 这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区、商业区、交通枢纽、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为预防犯罪、交通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智能监控的引入也初见成效,有助提升社区安全及交通管理效率,同时可快速应对突发事件。 在社会价值方面,智能监控也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震慑犯罪分子,可提高案件侦破效率。警方可针对治安热点区展开重点巡查,调动警力的资源优化配置。 尽管智能监控器为社会带来诸多益处,但隐私保护的担忧也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人担心,大规模的监控或导致个人隐私被滥用,甚至出现“被监视社会”的问题。 因此,在推广智能监控的同时,必须采取4大措施,分别是制定明确的法律框架,对监控数据的使用范围、存储时限、访问权限进行严格规定,防止数据被滥用或泄露。 其次是设立透明的监控管理机制,让公众了解监控设备的用途和运行情况。 第三,运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数据脱敏技术,确保监控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最后则是适度地安装监控设备,重点覆盖公共区域,对于居民隐私空间如住宅区内部,需慎重安装并充分征求居民意见。 智能监控器的普及无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步,但如何在科技进步与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仍然需要政府、技术提供方和公众共同努力。
10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