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礼仪

我有段时间的癖好(现在偶尔也是),是在夜里肚子饿时看吃播。我偏爱看那些吃面条还有肥肉的视频,那种不用太多咀嚼就可吞下的食物更合我胃口,且需要口味重一些。每个博主的吃相不一,一些斯斯文文、一些邋里邋遢、一些快如闪电、一些慢得让人看得很累。抖音软件有弹幕功能,有些人爱挑刺,纷纷留下一些骂语,还有些人总爱说:“怎么没有吞咽镜头?一定是假吃!”但我总觉得,那些分量也不多呀,怎么会需要假吃呢?但这是因为前几年有一些大胃王吃播被爆出假吃和吃后催吐,所以也不怪他们。不过挑吃相这一点,我却也感同身受。 华族似乎是世界上最重视餐桌礼仪的族群:餐桌上按辈分、按性别排列座位与动筷顺序,还规定了许多行动上的限制。如今看来,这些规矩多少也算是一种陋习。对马来西亚华人来说,礼仪的根似乎并没有扎得很深。祖辈南来时,这些条条框框早已被颠碎,也管不住什么,更何况当年连一顿饱饭都难得吃到呢。富足之后,留下来的似乎不只是礼仪,还有父权的影子——许多家庭至今仍要等父亲或祖父动筷,大家才能开始用餐,着实耐人寻味。奇妙的很。 但有时,我觉得餐桌上需要有一些礼仪,人与人之间需要一座围墙。 早年,我们家常与亲戚一起用餐,有几位晚辈在餐桌上极不守规矩,一桌子吃不完的菜,他们要用抢的,好似饿虎扑食,将碗盘当作战旗,而那些料理是待征服的城池。我总心想,为什么我们家就不能有一些规矩呢?大家怎么都不能好好坐着吃饭?我自己虽然吃饭极快(至少目前还没看到比我快的),但我在多人的饭局还是会缓缓地,斟酌着夹菜,按着同每个人差不多的节奏来吃饭,毕竟我们拿着的是筷子,而不是剑。 受不了吧唧嘴和刮碗盘的声音 上大学常有一些饭局,与各种各样的朋友。一万种人有一万种吃饭的方法,有些真是令我想要大喊,比如说吧唧嘴和用餐具刮碗盘。我实在是受不了那些声音,有时会食欲全无,只想快点吃完滑手机,用些声音盖掉那些恶心的声音。尤其是吧唧嘴,我认为这是餐桌上最失礼的表现,张开的嘴巴和持续一整个进食过程的声音,令人心烦。曾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笑出来的评论:“吧唧嘴的人是在嘴里塞拖鞋了吗?”我当时真的觉得这句话用词精准,至今也是。刮碗盘也是一样,不管什么材质,只要有强烈的撞击声就会令我皱眉。 我所讨厌的好像都是一些噪音。实际上,吧唧声很多时候不过是人一不小心发出的,餐具也会一不小心触碰到碗盘,但我总是止不住地讨厌。 我倒也不是那种需要在安静优美的环境里用餐的贵族,甚至喜欢在嘈杂的茶室里吃一碗热腾的咖哩面。但是,我真的受不了同一张餐桌上的人发出这样的声音。我偏爱那种不说话的饭局,大家就各吃各的,吃完再说话。对了,我也讨厌那种食物还未吞咽就大声说话的人。 上天似乎总爱跟我开玩笑,我的朋友里偏偏有不少人吃饭时会吧唧嘴。于是,我只好为自己设下一些规矩:用餐时尽量保持安静,不多说话,也不抬头看人,免得看到那一张张一开一合的嘴,失去了食欲与安稳。同时,我还得不断安抚自己——他们可能是咬肌不够强,所以必须张得更大,才能借助门牙的力量把食物嚼碎。给自己强加这样的“悲悯情节”,仿佛显得更宽容,也更容易遵守这些规矩。但说到底,这反而暴露了我在餐桌上的教养不足。 和越来越多人吃饭,听到的声音也更多样,丝毫不少于水的形态。有时我坐在圆形餐桌一角,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圈起许多人的泡泡。在泡泡如膜般的圈子里,人之间边界无限接近零,每个人的样子都被扭曲得放大。不怪人总说,和一个人熟悉起来最好的方式是同吃几顿饭。确实,我熟悉了很多人吃饭的样子,他们咀嚼的幅度与声音,还有点餐的偏好。若遵循老一辈人的说法,这样就能洞察一个人的底蕴,可是我觉得不然,有些人只是单纯不想花太多力气而已。这样的泡泡里面,塞不下太多东西,譬如礼仪,泡泡会破,饭局会散。 我还是需要规矩才能和人吃饭,但限制的不是任何人,而是我自己。
3星期前
那天午后,我抽空到老同学家拜访。她最近刚搬来我家附近的住宅区,我俩算是多年没见,难得又成了邻居,自然要坐下来好好叙旧。 她泡了壶茶,茶香温润,我们谈天说地,从学生时代聊到现在的人生百味。正聊得起劲时,她忽然举起手机,对我说:“不好意思,我先回个讯息。虽然不是什么急事,但起码要让对方知道我看到,晚点再详细回复。” 我好奇问:“工作上的事吗?” 她摇摇头:“不是,是一个脸书朋友。她看到我前阵子发的照片,问我那个晒衣架哪里买的。她搬新家,想找个好用又耐的。” 我笑了笑说:“脸书朋友而已嘛,又不是亲戚,回慢一点应该也没关系吧?我们正聊着呢,别被打断了喝茶雅兴。” 回应也是网络礼仪 她低头打字,边回我笑说:“不管是谁,对话这东西,有来有往才有温度。网络上很多人都觉得已读不回无所谓,可对方发出讯息的那一刻,心里其实是有期待的。哪怕一句‘我忙,晚点回’,都能让人安心。” 她的话,我听得进去。也许因为是老同学,说起这些更觉得诚恳。她继续说:“现在太多人把网络当成无责任的地方。讯息已读不回,问题看过装没看到,好像关掉荧幕,责任也就没了。但其实,这些小动作,才最看得出一个人。” 她说这话时,语气并不重,只是轻轻地,但我听了有点动容。 我们总说,网络是虚拟的,可用手机打开的每段对话,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既然如此,何不多一点回应、多一点体谅,让这虚拟世界多一些真实的温度? 老同学看着我,笑了一下说:“也不是要你每个讯息都急着回,但至少让人知道,你在。” 我点点头,喝了一口已经微凉的茶,心里却觉得有股暖意升起。网络礼仪,说到底,不过就是做人该有的分寸与善意罢了。
1月前
6月前
我对放屁这事,是很开明的。放屁,是身体产生胀气之下,而排出的自然行为,经过这么多年的认知,我有信心地说,有声音的屁没有味道,无伤大雅,反之毫无声响的屁,就会伴随难闻的臭味。 放屁,毕竟是身体无法掌控的行为,有声也好,有臭也好,我笑笑就是,但比我小3岁的弟弟,可不是这么想。 一天,他开车从吉隆坡回家,基于他事先通知我等门,我就在客厅看书等他。到家已经晚上十时许,当铁门上锁,两姐弟坐在沙发的一角,各自滑手机。 许久没见,我问他生活近况,他头也没望我,低头滑着手机说,“可以不要问这些吗?我现在很累。” 我识相地继续滑手机,可能白天忙于家务而少饮水,此时肚子胀气,屁声划破了寂静无声的夜晚。 “不好意思。” 片刻,肚子继续咕嘟响,发出第二次声响。 弟弟终于抬头看我,“可以不要这样恶心吗?” “打喷嚏可以按鼻子,但是放屁真的不是我可控制的事情。我也不是有意的。” 他翻了一个白眼,继续滑手机。 “喔,我知道了,下次我应该早点起来,去其他地方回避。” 都怪我太“习惯”放屁这事,尽管我习惯,也不能以为每个人都能轻易接受。 从小,我在家人自在“放屁”的氛围长大。饭后,父亲躺在地上休息看戏,有时会发出一连串“噼里啪啦”的屁声,有时是“噗”一声,有时是“噗咯噗咯”的声响,非常有趣。家人对父亲的屁声毫不在意,也造就我不以为然的态度。在家自在放屁,但在外我还是会不好意思。 不能随心所欲放屁 中学上补习班时,全班十几个学生在听课,突然肚子作响,我静悄悄地放了隐声屁,味道之重,让朋友们纷纷捂着鼻子写作业,我当时太尴尬了,也有样学样的,一起捂着鼻子,当然没人猜得出气味的起源者。 大宝出世后,我对孩子的屁声更为着迷。大宝喝了母乳后很容易排便,每次听到“噗咯噗咯”的放屁声,紧接着金黄色的“黄金”,我都格外开心。医生说,宝宝喝得够,就会排便,均属健康的现象。虽然那段日子,似乎都忙着帮大宝洗屁股和换纸尿片,但我依然记得那段忙碌当中的小乐趣。 孩子渐渐长大,我在家放屁后,也会说一声“excuse me”,以自身行为提醒孩子们一些礼仪。孩子们听着我一时短,一时长的声响,也会笑地咯咯声。放屁,竟然也成了家里的欢乐时光。 我对放屁这件事接受度很高,但还是要考虑到其他人的看法和感受。虽然弟弟的说话态度直接不拐弯,但还是要谢谢他的提点,让我领悟到,放屁还真的不能随心所欲,否则伤了家人感情,得不偿失啊!
6月前
6月前
11月前
2年前
我相信我国绝大多数公路使用者都会认同,在国内驾车或骑摩托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只要不小心,轻者被恶性鸣笛和辱骂,重者可能招来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威胁。 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横行”的年代,很多人明知自己在路上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却还是无法压抑一时的冲动,最终酿成悲剧,成了网红,还可能被诉诸法律而引来牢狱之苦。 在公路礼仪这方面,我们可以从其他国家学习一些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像日本那样注重礼仪精神的国家。 日本以其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社会礼仪而闻名,这包括在公路上的一些小细节,如开车时打开双向灯表示谢意。 这种简单而又有深意的举动,不仅体现尊重他人的态度,也在交通流畅和安全方面发挥著积极的作用。 在马来西亚,道路使用情况相当复杂,交通也繁忙,学习日本的公路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在行车时打开双向灯,不仅可以传达驾驶者的感激之情,也有助提高道路上的友好氛围。这种小小的举动,可以让道路使用者之间建立更加友善的沟通,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另外,学习日本在道路上的礼仪精神,也有助改变我们的交通文化。 在日本,打开双向灯表示感谢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成为了驾驶员之间默契的交流方式。 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不仅可以提升整体的道路文明,也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社会交往。 马来西亚有著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在这个多元化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融入到生活中。 尊重和感激他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而在公路上的礼仪精神正是一个微小却具有深远影响的元素。 国人有必要学习日本在公路使用方面的礼仪精神,通过在驾驶时打开双向灯表示感谢,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有序和友善的交通环境。 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让所有公路使用者保持身心健康。
2年前
朋友见面,问安,问好,那是礼仪,是待人处事的基本礼貌吧!当然,那也是一种关心。他有你的心在,通过问安问好表达出来。朋友对你关心,你当然不能没有相应的表示。你说:“谢谢你!大家都好。”听起来好像很俗套,然而,俗套归俗套,能有这样有情有意的回应,一般人的感觉,都还是得体的。不是吗? 都说,拥有健康,是人生的最大幸福。问安,问好,问的是对方的身体健康,心灵的愉悦,日子的安乐。可不是要问出一个详细的状况,而且笼统的概括性的祝福。所谓问安,问了,你心我心都好。对方,除非是关系亲密得像兄弟,不然,也不必详诉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只要简单答个“粗安”之类的客套话,对方也不会认为你虚伪。 原来,关心也有层次。普通交情的问候,合乎情止乎礼,客客气气,大家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交情较深透的,见到朋友身体消瘦了,话头不会止于礼仪上的,而是会有进一步的关切,想知道他是否病过,或者是遇到什么揪心的烦恼,还是意外困顿……细细探寻,也是细细交心。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结群而居。群居而要维持和谐的状况,靠的是彼此合作。合作有很多种,而彼此关心则是合作的基本要素。对方疲倦了,让他有休息的机会;对方生病了,介绍好的医生给他看病……诸如此类,即是在营造一种气氛,让大家情同手足。对方的状况好,才能期待他跟自己分工合作、搭档配合。所以,对方好,也是自己好。这是关心的情理,合作的基线。推而广之,在社会上,对别人好,也就是对自己好。 有真心才有真情 过去三年多,碰上了冠病疫情的全球散播,危及健康与生命。许多国家,为了确保民众生命的安全,都采取了严厉的居家隔绝策略。一时间,城镇变色,生活运作大受影响。大家居留家中,犹如处身牢房中,亲友间没有了那份想相聚就相聚的自由。这时候,彼此间的联系和关切,靠的大多数是手机的短信或留言,或者直接以手机通话。人不是孤岛,被隔开的时候就会更加想朋友,想到他们会否无恙地渡过难关。 在平时,一个久无音信的朋友忽然联络上了你,一般上都可能有事相求。这本是人之常情。疫情肆虐期间,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而更多的是表达对你的关切情怀。你们因而聊起彼此的隔距生活、感受以及相关的讯息。朋友彼此关心,是迷茫的疫情期间的相互鼓舞,犹如彼此都为对方点燃了一盏心灯。在疫情煎熬中的日子漫漫长长,太多不知与未知的因素会造成人心举措失据。这时候才知道,多一个朋友的关心,就是多一个的定心丸。 人的情谊,靠的是心与心的联系。有真心才有真情真意,才能够有诚挚的沟通。当人处身于困境时,这种情况更容易体会到。使我感动的是:一个疫情,竟然让很多人顿然间发起心去帮助别人,帮助那些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不已的受困者,无助者,像给他们派送餐包、捐助日常必需品,等等。这不正是内心彻悟之后所发出的力量,所做出的行动吗?而且,这种情谊,已不是普通朋友的那种相熟相知,而是心胸扩大,视人人为知交,识与不识,同样关心。 大爱之心,不正是这种关心天下每一个人的心吗? 冠病疫情这一个没有硝烟的灾难,可以把一些人的心变得闭塞,也可以把一些人的心磨砺得更慈悲,更急切地发挥爱的力量。有的人活在小我的天地里营营役役,而有的人呢,一次经历一种感悟,渐渐走到大我的天地里发挥生命的能量,提升自己,照耀别人。 我这才意识到,真正懂得“关心”的人,天地是大的。正如心量大的人,天地绝不会小。而今,疫后的生活逐步让社会转进另一个阶层的水深火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是越来越紧密呢,还是越来越疏淡、冷漠?我们不能只是静观冷待,我们也是有份的参与者啊!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