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南海之声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投稿须知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创作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投资理财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社团动态
星期天头条
深度报道
非凡人物
发现东盟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礼仪
星云
餐桌边界/汤仲伟(八打灵再也)
我有段时间的癖好(现在偶尔也是),是在夜里肚子饿时看吃播。我偏爱看那些吃面条还有肥肉的视频,那种不用太多咀嚼就可吞下的食物更合我胃口,且需要口味重一些。每个博主的吃相不一,一些斯斯文文、一些邋里邋遢、一些快如闪电、一些慢得让人看得很累。抖音软件有弹幕功能,有些人爱挑刺,纷纷留下一些骂语,还有些人总爱说:“怎么没有吞咽镜头?一定是假吃!”但我总觉得,那些分量也不多呀,怎么会需要假吃呢?但这是因为前几年有一些大胃王吃播被爆出假吃和吃后催吐,所以也不怪他们。不过挑吃相这一点,我却也感同身受。 华族似乎是世界上最重视餐桌礼仪的族群:餐桌上按辈分、按性别排列座位与动筷顺序,还规定了许多行动上的限制。如今看来,这些规矩多少也算是一种陋习。对马来西亚华人来说,礼仪的根似乎并没有扎得很深。祖辈南来时,这些条条框框早已被颠碎,也管不住什么,更何况当年连一顿饱饭都难得吃到呢。富足之后,留下来的似乎不只是礼仪,还有父权的影子——许多家庭至今仍要等父亲或祖父动筷,大家才能开始用餐,着实耐人寻味。奇妙的很。 但有时,我觉得餐桌上需要有一些礼仪,人与人之间需要一座围墙。 早年,我们家常与亲戚一起用餐,有几位晚辈在餐桌上极不守规矩,一桌子吃不完的菜,他们要用抢的,好似饿虎扑食,将碗盘当作战旗,而那些料理是待征服的城池。我总心想,为什么我们家就不能有一些规矩呢?大家怎么都不能好好坐着吃饭?我自己虽然吃饭极快(至少目前还没看到比我快的),但我在多人的饭局还是会缓缓地,斟酌着夹菜,按着同每个人差不多的节奏来吃饭,毕竟我们拿着的是筷子,而不是剑。 受不了吧唧嘴和刮碗盘的声音 上大学常有一些饭局,与各种各样的朋友。一万种人有一万种吃饭的方法,有些真是令我想要大喊,比如说吧唧嘴和用餐具刮碗盘。我实在是受不了那些声音,有时会食欲全无,只想快点吃完滑手机,用些声音盖掉那些恶心的声音。尤其是吧唧嘴,我认为这是餐桌上最失礼的表现,张开的嘴巴和持续一整个进食过程的声音,令人心烦。曾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笑出来的评论:“吧唧嘴的人是在嘴里塞拖鞋了吗?”我当时真的觉得这句话用词精准,至今也是。刮碗盘也是一样,不管什么材质,只要有强烈的撞击声就会令我皱眉。 我所讨厌的好像都是一些噪音。实际上,吧唧声很多时候不过是人一不小心发出的,餐具也会一不小心触碰到碗盘,但我总是止不住地讨厌。 我倒也不是那种需要在安静优美的环境里用餐的贵族,甚至喜欢在嘈杂的茶室里吃一碗热腾的咖哩面。但是,我真的受不了同一张餐桌上的人发出这样的声音。我偏爱那种不说话的饭局,大家就各吃各的,吃完再说话。对了,我也讨厌那种食物还未吞咽就大声说话的人。 上天似乎总爱跟我开玩笑,我的朋友里偏偏有不少人吃饭时会吧唧嘴。于是,我只好为自己设下一些规矩:用餐时尽量保持安静,不多说话,也不抬头看人,免得看到那一张张一开一合的嘴,失去了食欲与安稳。同时,我还得不断安抚自己——他们可能是咬肌不够强,所以必须张得更大,才能借助门牙的力量把食物嚼碎。给自己强加这样的“悲悯情节”,仿佛显得更宽容,也更容易遵守这些规矩。但说到底,这反而暴露了我在餐桌上的教养不足。 和越来越多人吃饭,听到的声音也更多样,丝毫不少于水的形态。有时我坐在圆形餐桌一角,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圈起许多人的泡泡。在泡泡如膜般的圈子里,人之间边界无限接近零,每个人的样子都被扭曲得放大。不怪人总说,和一个人熟悉起来最好的方式是同吃几顿饭。确实,我熟悉了很多人吃饭的样子,他们咀嚼的幅度与声音,还有点餐的偏好。若遵循老一辈人的说法,这样就能洞察一个人的底蕴,可是我觉得不然,有些人只是单纯不想花太多力气而已。这样的泡泡里面,塞不下太多东西,譬如礼仪,泡泡会破,饭局会散。 我还是需要规矩才能和人吃饭,但限制的不是任何人,而是我自己。
3星期前
星云
星云
在讯息之间学会尊重/慧君(巴生)
那天午后,我抽空到老同学家拜访。她最近刚搬来我家附近的住宅区,我俩算是多年没见,难得又成了邻居,自然要坐下来好好叙旧。 她泡了壶茶,茶香温润,我们谈天说地,从学生时代聊到现在的人生百味。正聊得起劲时,她忽然举起手机,对我说:“不好意思,我先回个讯息。虽然不是什么急事,但起码要让对方知道我看到,晚点再详细回复。” 我好奇问:“工作上的事吗?” 她摇摇头:“不是,是一个脸书朋友。她看到我前阵子发的照片,问我那个晒衣架哪里买的。她搬新家,想找个好用又耐的。” 我笑了笑说:“脸书朋友而已嘛,又不是亲戚,回慢一点应该也没关系吧?我们正聊着呢,别被打断了喝茶雅兴。” 回应也是网络礼仪 她低头打字,边回我笑说:“不管是谁,对话这东西,有来有往才有温度。网络上很多人都觉得已读不回无所谓,可对方发出讯息的那一刻,心里其实是有期待的。哪怕一句‘我忙,晚点回’,都能让人安心。” 她的话,我听得进去。也许因为是老同学,说起这些更觉得诚恳。她继续说:“现在太多人把网络当成无责任的地方。讯息已读不回,问题看过装没看到,好像关掉荧幕,责任也就没了。但其实,这些小动作,才最看得出一个人。” 她说这话时,语气并不重,只是轻轻地,但我听了有点动容。 我们总说,网络是虚拟的,可用手机打开的每段对话,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既然如此,何不多一点回应、多一点体谅,让这虚拟世界多一些真实的温度? 老同学看着我,笑了一下说:“也不是要你每个讯息都急着回,但至少让人知道,你在。” 我点点头,喝了一口已经微凉的茶,心里却觉得有股暖意升起。网络礼仪,说到底,不过就是做人该有的分寸与善意罢了。
1月前
星云
花城观点
郭锺桂 | 有礼走遍天下
自古以来中国是礼仪之邦,以礼对待天下所有国家,待人接物也是一样。
6月前
花城观点
星云
放屁这件事/真心(美罗)
我对放屁这事,是很开明的。放屁,是身体产生胀气之下,而排出的自然行为,经过这么多年的认知,我有信心地说,有声音的屁没有味道,无伤大雅,反之毫无声响的屁,就会伴随难闻的臭味。 放屁,毕竟是身体无法掌控的行为,有声也好,有臭也好,我笑笑就是,但比我小3岁的弟弟,可不是这么想。 一天,他开车从吉隆坡回家,基于他事先通知我等门,我就在客厅看书等他。到家已经晚上十时许,当铁门上锁,两姐弟坐在沙发的一角,各自滑手机。 许久没见,我问他生活近况,他头也没望我,低头滑着手机说,“可以不要问这些吗?我现在很累。” 我识相地继续滑手机,可能白天忙于家务而少饮水,此时肚子胀气,屁声划破了寂静无声的夜晚。 “不好意思。” 片刻,肚子继续咕嘟响,发出第二次声响。 弟弟终于抬头看我,“可以不要这样恶心吗?” “打喷嚏可以按鼻子,但是放屁真的不是我可控制的事情。我也不是有意的。” 他翻了一个白眼,继续滑手机。 “喔,我知道了,下次我应该早点起来,去其他地方回避。” 都怪我太“习惯”放屁这事,尽管我习惯,也不能以为每个人都能轻易接受。 从小,我在家人自在“放屁”的氛围长大。饭后,父亲躺在地上休息看戏,有时会发出一连串“噼里啪啦”的屁声,有时是“噗”一声,有时是“噗咯噗咯”的声响,非常有趣。家人对父亲的屁声毫不在意,也造就我不以为然的态度。在家自在放屁,但在外我还是会不好意思。 不能随心所欲放屁 中学上补习班时,全班十几个学生在听课,突然肚子作响,我静悄悄地放了隐声屁,味道之重,让朋友们纷纷捂着鼻子写作业,我当时太尴尬了,也有样学样的,一起捂着鼻子,当然没人猜得出气味的起源者。 大宝出世后,我对孩子的屁声更为着迷。大宝喝了母乳后很容易排便,每次听到“噗咯噗咯”的放屁声,紧接着金黄色的“黄金”,我都格外开心。医生说,宝宝喝得够,就会排便,均属健康的现象。虽然那段日子,似乎都忙着帮大宝洗屁股和换纸尿片,但我依然记得那段忙碌当中的小乐趣。 孩子渐渐长大,我在家放屁后,也会说一声“excuse me”,以自身行为提醒孩子们一些礼仪。孩子们听着我一时短,一时长的声响,也会笑地咯咯声。放屁,竟然也成了家里的欢乐时光。 我对放屁这件事接受度很高,但还是要考虑到其他人的看法和感受。虽然弟弟的说话态度直接不拐弯,但还是要谢谢他的提点,让我领悟到,放屁还真的不能随心所欲,否则伤了家人感情,得不偿失啊!
6月前
星云
全国综合
深夜收到“命令式”讯息 老师失望:家长欠缺礼仪
沟通请带尊重!一名老师在深夜收到一则家长信息,内文措辞欠妥,让他感到心寒不已并有感而发,呼吁家长与老师沟通时应保持基本礼貌与体谅,感叹“老师也是人,也会心累、也会受伤”,瞬间引发热议。
6月前
全国综合
周刊专题
【白酒文化/03】酒桌上必知礼仪,怎样敬酒才不失礼?
中国人的酒桌,长幼尊卑,秩序分明,谁是主,谁是客,除了有固定的座位,还有一定的敬酒次序。酒桌上有哪些规矩?怎么样才能不失礼?且听酒企大咖娓娓道来。
11月前
周刊专题
百格午报
百格午报|倪可敏促政治寄生虫自省 阿克马:可帮忙给部长镜子?
究竟谁需要反省呢?房屋与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促请所有人时刻保持礼仪,并不点名促请“点火者”和“政治寄生虫”自我反省后,巫青团长阿克马则发文说:“可以帮忙给这位部长镜子吗?” 另外,巫统前雪州主席诺奥马认为,阿克马号召抵制的举动只是件平常事,更不是触犯法律。 重点内容: 1)反对煽动法查阿克马 蓝眼YB自荐当辩护律师 2)“基于中庸原则的政党” 赞布里提醒巫统党员勿忘立场 3)诺奥马为阿克马杯葛行动护航 4)吃木薯代替白米?胡栋强挑战议长试吃一个月 5)砂团党解散后 孙伟瑄盼民进党、人民党合并 6)小心中暑夺命 出现6症状速就医
2年前
百格午报
柔佛透视
谢委谒 | 在公路上用双向灯说谢谢
我相信我国绝大多数公路使用者都会认同,在国内驾车或骑摩托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只要不小心,轻者被恶性鸣笛和辱骂,重者可能招来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威胁。 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横行”的年代,很多人明知自己在路上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却还是无法压抑一时的冲动,最终酿成悲剧,成了网红,还可能被诉诸法律而引来牢狱之苦。 在公路礼仪这方面,我们可以从其他国家学习一些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像日本那样注重礼仪精神的国家。 日本以其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社会礼仪而闻名,这包括在公路上的一些小细节,如开车时打开双向灯表示谢意。 这种简单而又有深意的举动,不仅体现尊重他人的态度,也在交通流畅和安全方面发挥著积极的作用。 在马来西亚,道路使用情况相当复杂,交通也繁忙,学习日本的公路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在行车时打开双向灯,不仅可以传达驾驶者的感激之情,也有助提高道路上的友好氛围。这种小小的举动,可以让道路使用者之间建立更加友善的沟通,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另外,学习日本在道路上的礼仪精神,也有助改变我们的交通文化。 在日本,打开双向灯表示感谢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成为了驾驶员之间默契的交流方式。 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不仅可以提升整体的道路文明,也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社会交往。 马来西亚有著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在这个多元化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融入到生活中。 尊重和感激他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而在公路上的礼仪精神正是一个微小却具有深远影响的元素。 国人有必要学习日本在公路使用方面的礼仪精神,通过在驾驶时打开双向灯表示感谢,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有序和友善的交通环境。 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让所有公路使用者保持身心健康。
2年前
柔佛透视
星云
关心/冯璃(双溪大年)
朋友见面,问安,问好,那是礼仪,是待人处事的基本礼貌吧!当然,那也是一种关心。他有你的心在,通过问安问好表达出来。朋友对你关心,你当然不能没有相应的表示。你说:“谢谢你!大家都好。”听起来好像很俗套,然而,俗套归俗套,能有这样有情有意的回应,一般人的感觉,都还是得体的。不是吗? 都说,拥有健康,是人生的最大幸福。问安,问好,问的是对方的身体健康,心灵的愉悦,日子的安乐。可不是要问出一个详细的状况,而且笼统的概括性的祝福。所谓问安,问了,你心我心都好。对方,除非是关系亲密得像兄弟,不然,也不必详诉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只要简单答个“粗安”之类的客套话,对方也不会认为你虚伪。 原来,关心也有层次。普通交情的问候,合乎情止乎礼,客客气气,大家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交情较深透的,见到朋友身体消瘦了,话头不会止于礼仪上的,而是会有进一步的关切,想知道他是否病过,或者是遇到什么揪心的烦恼,还是意外困顿……细细探寻,也是细细交心。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结群而居。群居而要维持和谐的状况,靠的是彼此合作。合作有很多种,而彼此关心则是合作的基本要素。对方疲倦了,让他有休息的机会;对方生病了,介绍好的医生给他看病……诸如此类,即是在营造一种气氛,让大家情同手足。对方的状况好,才能期待他跟自己分工合作、搭档配合。所以,对方好,也是自己好。这是关心的情理,合作的基线。推而广之,在社会上,对别人好,也就是对自己好。 有真心才有真情 过去三年多,碰上了冠病疫情的全球散播,危及健康与生命。许多国家,为了确保民众生命的安全,都采取了严厉的居家隔绝策略。一时间,城镇变色,生活运作大受影响。大家居留家中,犹如处身牢房中,亲友间没有了那份想相聚就相聚的自由。这时候,彼此间的联系和关切,靠的大多数是手机的短信或留言,或者直接以手机通话。人不是孤岛,被隔开的时候就会更加想朋友,想到他们会否无恙地渡过难关。 在平时,一个久无音信的朋友忽然联络上了你,一般上都可能有事相求。这本是人之常情。疫情肆虐期间,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而更多的是表达对你的关切情怀。你们因而聊起彼此的隔距生活、感受以及相关的讯息。朋友彼此关心,是迷茫的疫情期间的相互鼓舞,犹如彼此都为对方点燃了一盏心灯。在疫情煎熬中的日子漫漫长长,太多不知与未知的因素会造成人心举措失据。这时候才知道,多一个朋友的关心,就是多一个的定心丸。 人的情谊,靠的是心与心的联系。有真心才有真情真意,才能够有诚挚的沟通。当人处身于困境时,这种情况更容易体会到。使我感动的是:一个疫情,竟然让很多人顿然间发起心去帮助别人,帮助那些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不已的受困者,无助者,像给他们派送餐包、捐助日常必需品,等等。这不正是内心彻悟之后所发出的力量,所做出的行动吗?而且,这种情谊,已不是普通朋友的那种相熟相知,而是心胸扩大,视人人为知交,识与不识,同样关心。 大爱之心,不正是这种关心天下每一个人的心吗? 冠病疫情这一个没有硝烟的灾难,可以把一些人的心变得闭塞,也可以把一些人的心磨砺得更慈悲,更急切地发挥爱的力量。有的人活在小我的天地里营营役役,而有的人呢,一次经历一种感悟,渐渐走到大我的天地里发挥生命的能量,提升自己,照耀别人。 我这才意识到,真正懂得“关心”的人,天地是大的。正如心量大的人,天地绝不会小。而今,疫后的生活逐步让社会转进另一个阶层的水深火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是越来越紧密呢,还是越来越疏淡、冷漠?我们不能只是静观冷待,我们也是有份的参与者啊!
2年前
星云
才道三四
邱武才|华团的“礼仪”
我们都清楚不少华团领导很讲究排场与身份,但如果对方本就身居高职,那就必须安排对方合适的位置,毕竟其身份是代表组织、代表华人,讲究“礼仪”是突显组织的形象
2年前
才道三四
记者心视线
沈婷婷|衣着指南
“衣着指南”四个大字最近红透报章网络,可是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因为只要有关注新闻的民众,应该都察觉到我国一直以来都有发生同类事件,绝对不是突然冒出的课题。
3年前
记者心视线
全国综合
职场称呼“姐”或“哥”重要吗?直呼名字不礼貌?
职场称呼被指是职场礼仪,一般以论资排辈,也有人认为以年龄论辈,遇上年龄比自己大的同事,就得称呼他们一声“哥”或“姐”;不过,也有人认为,在职场上称呼资深或年龄较大同事的名字更亲切。
3年前
全国综合
即时国际
女在正式场合用刀叉吃饭 Uncle Roger:你会饿死!
英国一名女子教导如何在正式场合用刀叉吃饭,让来自大马的网红“Uncle Roger”黄瑾瑜(Nigel Ng)忍不住揶揄:“你会饿死!”
4年前
即时国际
更多礼仪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