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净选盟

1天前
1天前
编按:净选盟集会,曾是许多人政治觉醒的起点,也是一场打破族群隔阂的尝试。 本文回顾这场“民主练习”,邀你一同思考:失败之后,我们还能如何前行? 你还记得第一次上街的那份感动吗? 我还记得,第一次上街是2011年净选盟2.0集会。那时,我刚刚北上吉隆坡念书。初来乍到,一切都是新奇的,吉隆坡也充满南国没有的事物。学期末的某天,学长便招人集会,商议一同到市中心参与抗争。 红头兵、水炮车、催泪弹……转眼间,这已经是14年前的事情。而我也只能依稀记得众人被围堵在同善医院的无助,以及友族之间守望相助,剪断门锁逃到后巷的欣喜。 冯垂华的《街头的共同体》仿佛带我回到那段记忆。本书改写自作者于2019年出版的论文。诚如副标:“马来西亚净选盟大集会里的国家与族群”,本书从3条轴线出发,即:❶种族/族群、❷空间/治理及公共领域,❸以此讨论净选盟集会作为社会运动,形成的跨族公共领域。 ◢我们只是受苦的共同体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点出吉隆坡作为一个多元杂糅的城市,实际上是各族群的“共用空间”。不同族群在各自的“飞地”标示族裔符号,并且在土地上安身立命,保持适当且互不干扰的安全社交距离。而这既是人类在建设“巴别塔”之后,口操不同语言所带来的惩罚,也是英殖民政府分而治之的遗绪。 而净选盟组织在运动策略上精准地掌握了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诉求干净、公平的选举,策略上与在野联盟(前期是民联,后期是希盟)积极动员,力求上街人数多多益善。它企图打破自1969年513事件以来,人民对于集会抗争的恐惧,又不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试探当权者的底线。 倘若将净选盟集会标示为政治运动,它的确承袭了烈火莫熄的运动能量,也是在野联盟“两只脚走路”(选举及街头路线)的一环。而它也是社运。各族群人民长期活在巫统-国阵的淫威之下,既受着经济过度发展之苦,又受着民主不发展之难。或多或少都对这个执政半世纪的政党有所不满,也期盼着有一个宣泄的出口。 无心插柳柳成荫。我还记得,参与净选盟2.0集会之前,我曾天真地以为马来人都是巫统的铁票。然而,当我看见身旁的马来抗争者比我更歇斯底里地吼着:“Hapuskan UMNO(粉碎巫统)!”这彻底颠覆了我的视界。尔后,我们也天真地相信,只要更努力地与友族接触,这个“受苦的共同体”终将形成一场跨族群运动,一个民主、自由且平等的马来西亚将在我们的手上接生。 ◢生活的苦难是日常 然而,社运的爆发是瞬间的,生活的苦难却是日常的。冯垂华在书中点出嘛嘛档作为打破族群隔阂的场域。的确,我们不同族群之间可以在公共事务与私人八卦之间彻夜长谈。但是,回归政治,遇上尖锐的族群及宗教课题,不同族群(的代议士)对于一纸契约却是剑拔弩张。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读者只要随意翻开国内新闻,就可以读到此等画面。 作者显然也意识到净选盟集会的局限。封底写道: “净选盟大集会是马来西亚公民运动史上一次最值得纪念的尝试,也是最应该警惕的经验。警惕在于由它衍生的种种限制,而值得纪念的是,它将街头点化成一张桌子,一张可供不同族群、性别、阶级进行互动、对话和行动的桌子。” 因此,作者除了以学术角度提出“跨族公共领域”,也对于口号中的Rakyat(人民),做了集会群众反对族群政治,走向公民政治的诠释。 倘若要说一句泄气的话,那就是:这是一场失败的社会运动。狂飙一梦以后,我们只留下塞满车辆的街头。然而,社会运动需要不断练习与累积。乐观地说,群众至少以肉身打破了枷锁。这是心理上对于“变”的恐惧;也是巫统—国阵这个选举型威权体制,其透过各种手段操控选举得来的合法性。因此,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却还只是一个邯郸学步的民主新生儿。 ◢撑起共同讨论的桌子 然而,上个年代的社会运动可说是成也社交媒体,败也社交媒体。社交媒体重视展演的媒介特性,使得社运没有时间去沉淀和讨论。也使得我们像盖尔·贝克曼的《革命前的宁静》所说的那样,失去彼此连接的桌子。而此书正是透过11个历史现场,梳理社会变革的发生。 其中,第二章的争取普选权的情愿策略听起来老套,却是我们当代最缺乏的。本章的主角欧康纳是19世纪爱尔兰政治人物。他所面对的英国,还是一个只有资产阶级男性有选举权的社会。然而,工业革命后的,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如何改善工人的生活,打破菁英垄断政治权利便是当务之急。欧康纳作为温和派的政治人物,便参与争取普选权的运动中。他走遍各地发表147次演讲,并且收集签名,清楚地表达诉求,将请愿书提交到国会。 诉求当然不会马上被接纳,间中除了必须面对社运中温和派及勇武派的矛盾,也必须面对政府的打压。经过超过一个世纪,普选权才逐步在不同的法案中得到落实,也成就我们今天民主国家的共识:无论男女,只要成年即可有选举权。 诚如台湾中正大学教授管中祥在此书推荐序中提到的: “理想的民主生活是需要先将人视为主体,相互理解,透过共同讨论才有可能共同完成。” 虽然我们失败了,但没有关系。至少许多人在社交媒体及各类书籍中,以文字、影像等记录了我们曾经努力的身影。而摄影记者陈奕龙的《岁月吼声》便是这样的作品。 短暂的狂飙过后,民主之路依然在我们脚下。与其在幻灭中驻足,不如在喧闹的街头,撑起一张能够包容不同声音,让人们坐下来共同讨论的桌子。宁静地,酝酿这场变革…… 相关文章: 马华读立国】叶福炎 / 街头的共同体,如我们 【读家说书】最后一场净选盟集会,已近10年前……我们突破族群藩篱了吗?
2天前
2天前
一来,此书讨论的是马来西亚(正在进行式的)民主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场公民运动即净选盟集会——这可说是一个时/世代的共同记忆;二来,纵览近年来马来西亚(华人)政治相关论述中,《街头的共同体》不仅突破族群的论述框架,也带我们一起思考新政治的可能。 去年底,季风带文化出版《街头的共同体:马来西亚净选盟大集会里的国家与族群》一书,不免吸引对政治感兴趣或社会学徒如我的眼球。一来,此书讨论的是马来西亚(正在进行式的)民主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场公民运动即净选盟集会——这可说是一个时/世代的共同记忆;二来,纵览近年来马来西亚(华人)政治相关论述中,《街头的共同体》不仅突破族群的论述框架,也带我们一起思考新政治的可能。 我所指的“新政治的可能”,源自于作者冯垂华在书中一开始的提问:“社会运动如何透过由下而上的公共行动创造新的意见和身分,并以此抵抗官方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论述?它又如何影响了社运参与者的族群关系?”换言之,作者的思考点是把净选盟集会作为一个“社会实验”的场合。因为,在作者的历时性研究与分析中,马来西亚的公共领域早已被殖民时代“分而治之”的治理,分割成以单一族群为首的不同区块,而活跃的大部分也都是各族群的菁英分子。 或许你会说:不会啊,嘛嘛档最能体现跨族群互动的公共空间了!不过,实际上却非如此。根据作者访谈28位受访者的分享中,除了一般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工作场合、教育场所之外,最有可能的互动却是在非营利组织、公民团体的交流活动中。而且,一般民众要参与交流活动是具有一定门槛的要求。在田野过程中,作者发现嘛嘛档虽然充斥着不同族群的民众,但彼此间几乎没有交集。也就是说,若要打破依循族群边界的社会网络,往往只有是以功能性为主导的交流,比如商业性质的活动。 在这一意义下,社会运动(可能)提供了跨族群交流的契机,让街头上的“我们”可以在工作与学校之外,连结彼此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虽然在作者的研究发现中,各族群之间的互动相当有限,但它推进并奠定了国内公共空间形成的重要基础。同时,“人民”一词的内涵也经由在运动中的不同互动、交流之后,不仅有了有别于以往的新认知——兼具“公民”及“民族”的身分,也让参与者可以带回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其实践。 作者将上述新意识视为人民在社会结构限制下展现能动性的动力源,由此有机会开创出各族群对国内议题讨论的公共领域。只是,在书中最后的〈补记〉中,作者也指出“白旗运动”和“黑旗斗争运动”的胜利,源自于“去政治化”、“政府失能”以及“民间能动性”。 不禁让人犹疑,人民是否也得是对在既有国家政策下,某种倾斜式的公民权益缄默,我们才有可能被视为是一个共同体?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最后一场净选盟集会,已近10年前……我们突破族群藩篱了吗? 【马华读立国】叶福炎 / 华马文史的边际思考
3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编按:多少年前,几次的净选盟大集会曾让不同族群站上街头,共同追求公平选举。许多人仍把它视为马来西亚团结的象征,但冯垂华在《街头的共同体》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净选盟大集会作为马来西亚史上最大型且重要的社会运动,最后一场集会Bersih 5距今已经将近10年。时至今日,社运低潮,净选盟运动还有多少余温,温热着对马来西亚政治改变有所憧憬的人?尤其种族与宗教政治愈发绑定,全球“右倾”的当下,拾起研究净选盟大集会的《街头的共同体》学术专书,能有什么收获? 2007年至2016年,10年来5场集会,上街人数不断壮大,各族人士上街,相互掩护、照应,各语言标语的画面在当时的社交媒体不断流传。“不分种族”“团结所有马来西亚人”,是当年净选盟运动的美好论述。 《街头的共同体》作者冯垂华恰恰挑战了这个长久以来令参与者引以为傲的论述。以净选盟集会为例,社会运动作为公共场域,是否真正突破了族群藩篱,打破族群框架? 先说结论,作者认为,净选盟作为参与族群多元的社会运动,集会现场的浅层互动(如闲聊、共同展延抗争剧码等等)并不足以让各族群产生深厚的社会连带,或者将机会中缔结的跨族群关系带到日常生活中。 ◢民族是一种“想像”的共同体 《街头的共同体》是旅台社会学者冯垂华于2024年底出版的著作。他出生柔佛新山,现为台湾政治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及兼任讲师。本书是他的硕士论文,副题是“马来西亚净选盟大集会里的国家与族群”,顾名思义,即以我国史上最大型且历时最久的街头社会运动为题,分析族群政治。 学过社会学的人一定听过美国学者班纳迪克的《想像的共同体》。民族是一种想像的共同体,即便想互不认识,但是有相同认知和某种不言而喻的深刻情谊。最常举的例子是,国际运动赛事上,举国上下在此刻都会融为一体,为自家选手加油喝彩。 而冯垂华把这个“想像”空间移到净选盟的集会街头。互不认识参与者,在街头集合成一个共同体。在催泪弹、水砲车夹攻下,不同族群会彼此拉一把,送上盐和水,所有人奔向相同的目标:“干净选举”。 然而作者仔细观察,不管是集会人群中的分类还是出发地点,其实延续了殖民时代开始的“分而治之”。集会人潮里,人以群分,华裔、巫裔、印裔多数和各自族群结伴而行,只有“大敌当前”,才会集结起来对抗国家机器——警察。 华裔的集合地点在茨厂街或苏丹街;巫裔的集合点在SOGO百货公司、国家清真寺、马来亚银行广场;印裔从十五碑出发。当然,还有一些混合族群的集合空间,例如中央艺术坊、富都车站、双峰塔公园等。 集会带来的“团结”之感和奥运会期间一起在嘛嘛档看球的热闹相似,但是回归日常生活,纵使在跨种族的办公室里共事,下班后的私生活也少有交融。 ◢“族群政治”主题,仍不过时 《街》于2024年出版,作者在〈新跋〉自认:“学术书写常常是‘滞后’的。”“跋”指的写于书籍、文章、字画或碑帖等后面的简短文字,加个“新”字,似乎所指“尾声再尾声”。 确实,马来西亚在2018年终于跨过一道政治分水岭,完成首次政党轮替。然而,历时10年积累的社运力量在2018年大选取得“成果”,却很快地在2019年迎来以“捍卫种族”为名而出师的反ICERD(《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公约》)集会,2020年喜来登政变后频繁更换首相。 2024年六州州选伊党大胜,被喻为“绿潮”来袭,马来西亚政治进入新一篇章。原本的“种族政治”蒙上宗教色彩,许多政治讨论越来越窄,3R(种族、宗教、王室)甚至已经成为敏感话题。 (注:《街》作者一开始便厘清种族、族群及民族的基本概念。种族race为根据生物特质划分,如黄种人;族群ethnic则基于社会、文化、语言等原色归类;民族nation则依据文化和历史而建构,更具强烈政治意涵。唯,本地媒体惯用“种族”来区别华巫印等族群。) 《街》探讨净选盟的族群政治,看似出版得慢了好多年,但把重点放在族群政治,并不过时。“种族政治”或作者所说的“族群政治”一直是捆绑住马来西亚的幽灵,借由《街》作者爬梳,我们得以发现,这并不始于1969年513事件,也不是国家独立之初,而是更早英殖民时代建构的“种族典范”,以及“分而治之”的历史遗绪。 吉隆坡的城市地景,上述集会集合地点的族群属性,都是殖民政府方便管理建构出来,就连马来人与伊斯兰绑定,都是英殖民政府与马来民族主义者制定《马来亚联合邦宪制》中所定义,是确确实实的政治历史产物。 那么,面对“族群政治”幽灵,可以怎么做?像前首相马哈迪一直挂在嘴边的“宏愿学校”,把各族群小朋友设在一个校园,就能实现真正团结的“共同体”吗? ◢如何实现真正团结的“共同体”? 冯垂华认为,我们必须挑战族群/宗教文化的“本质论”迷思,重视族群关系与认同的流动性。他强调,并非鼓励读者必须放弃自身的族群认同、追寻另一种普同性身分,以达成跨族团结的效果。他强调,我们可以是“We are Malay/Chinise/Indian and Malaysian”。个人肤色、文化和国族身分是可以流动、兼具的,“马来西亚人”不是单一的身分认同选择。 作者认为,应该重视族群身分的差异及流动性,探讨社会成员如何在既有族群身分之外,营造更丰富的身分认同,或缔结更多元的社会关系。 这样的结论看似无力,而我们也确实在族群政治中不断打转。茨厂街招牌可以演上好几天的口水战;城市翻新法案可以上升至种族、宗教课题,被比拟为加沙惨况。不过,作者仍为那个“想像的共同体”保持乐观,疫情期间的白旗运动是为一例。他特别收入在书中〈补记:大疫时代中马来西亚的抗争行动〉。白旗运动是自发的,人们跨族群地为张挂白旗的家庭送暖,是以实际生活境况作为共识依据的“全民运动”。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白慧琪 / 3个关键词谈韩国:少年来了、鱿鱼游戏与尹锡悦 【读家说书】林于如确实杀人了……我们今天不谈死刑存废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