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粤剧

3星期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7月前
7月前
根据香港城市大学“梨园浅说话粤剧”介绍,粤剧可称为“广府大戏”,起源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粤剧融合中国其他戏曲如明代的弋阳腔、昆腔、清初以来的西秦戏、汉剧以及江苏、河南、安徽、湖南、河北、广西等外省戏曲的腔调,再加入广东民间的说唱艺术与音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由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生康海玲所著,刊登在《四川戏剧》期刊的〈粤剧在马来西亚的流传和发展〉一文提到,咸丰四年粤剧艺人李文茂率领梨园子弟响应太平天国反清起义,咸丰十一年起义失败,清廷加大力度捕杀和镇压粤剧艺人,造成大量粤剧艺人逃亡海外。马来西亚正是其中一个落脚处,并且从此在我国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恰逢隆雪华堂、雪隆广肇会馆、隆雪陈氏书院宗亲会、雪隆会甯公会、雪隆惠州会馆、雪隆嘉应会馆及武吉免登区居民代表理事会第三区联办“茨厂街年味节2024”邀请了本地粤剧团——笙凤鸣粤剧团到场演出经典剧目《艳曲动皇心》以及《狮吼记之跪池》,且让我们跟随主演叶柏麟和张妙玲的脚步走入后台一探究竟吧! 服装 1. 叶柏麟换上皂靴。 2. 看似最容易戴上的束发冠,实际上工序也不少,需要旁人协助。从前粤剧演出场次多时,会有专业“衣箱”帮忙穿戴,如今只能靠友人协助。 3. 叶柏麟穿上“马甲”,以让肩膀看起来宽阔。 4. 这一身龙袍就是叶柏麟在《艳曲动皇心》饰演汉武帝时需要穿上的戏服,她们的戏服一般来自香港,价格不菲,动辄4位数,因此要小心保管,不能洗涤。 5. 在这场戏中,张妙玲饰演的是未婚女子,因此有长长的发辫,在正式上场前先用布包裹起来,以免弄脏。 6. 张妙玲帮叶柏麟整理衣装,准备登场。 化妆 1. 晚上7时30分的演出,张妙玲在傍晚5时就开始化妆。图为“吊眉”。 “吊眉”是戏曲演员化妆步骤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早期时使用带子紧紧地缠住演员的头部,将眉梢吊起,让演员的眼睛更有神,如今改用吊眉贴。叶柏麟坦言,相比起带子,吊眉贴带给演员的痛楚较低,但“吊眉”后头会很疼,因此演出告一段落,小生扮相的演员摘下发冠就能略作休息,花旦由于贴满发片的原因,只能忍住痛楚直到演出结束。 2. 张妙玲开始贴片子。 花旦的“片子”,在使用当天需要用“刨花”(是木工用刨子在木头上刨出来的薄片)浸水,浸出透明的粘液——刨花胶,刷在片子上,再根据戏剧剧种卷成所需形状(如粤剧的形状较尖,京剧的形状较圆),沾上胶水贴在额头和脸颊。张妙玲介绍,刨花一般是托人在中国购买的,叶柏麟补充说她们曾试过带着刨花到其他国家演出时,由于其来源于植物的原因,险些不让过关。 3. 一旦涂上口红,就意味着不能再进食。 道具 1. 张妙玲根据角色需要选择发簪,大多购自香港。 2. 《艳曲动皇心》里叶柏麟需要戴上的束发冠,她说扮演王侯角色可佩戴。 3. 《艳曲动皇心》主要道具——琴和椅子。 4. 证明皇帝身分的道具——玉玺。 5. 叶柏麟在另一部剧目《狮吼记之跪池》饰演陈季常佩戴的帽子。 登场演出 《艳曲动皇心》是述说一民间女子名曰卫紫卿,弟弟卫青才能出众却只能当马夫,姐姐为了让弟弟有出头之日,趁汉武帝夜游御花园弹琴高歌一曲,引起皇帝注意,进而飞上枝头变凤凰以提携其弟。 汉武帝夜游御花园。 《狮吼记之跪池》讲述的是畏妻如虎的陈季常(叶柏麟饰)应苏东坡之约到兰亭赏花,不料苏东坡故意介绍妓女苏琴操同游,被刘月娥发现大动肝火,待陈季常归家后杖责、罚跪。 叶柏麟提到《狮吼记之跪池》较多自由发挥空间,鬼马有趣的说白,让台下的观众哄堂大笑,掌声连连。 相关文章: 【粉墨登场/粤剧01】粤剧之路 基本功堆砌而成 【粉墨登场/琼剧01】琼剧行头宁穿破,不穿错 【粉墨登场/琼剧02】大马琼剧需与时俱进,不能原地踏步 相关视频: 【粉墨登场 02 • 粤剧】杨宝香浅唱《帝女花》  
9月前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看到这一段文字时,有多少在香港影视剧熏陶下长大的人可以“念”出来,而非“唱”出来呢? 这是来自粤剧《帝女花》里的知名唱段〈香夭〉,也多次被搬上荧幕,足见其受欢迎程度及影响力。 就连在“茨厂街年味节2024”观看粤剧演出时,也有观众表达对此剧目的青睐。但是对于吉隆坡粤韵粤剧曲艺协会负责人杨宝香而言,《帝女花》却是极为头疼的剧目,为什么呢?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安健 视频:本报 陈愐壮 在上世纪的50年代,杨宝香随着父母去看粤剧,尽管听不懂台上演员在唱什么,不知艺术为何物,却被他们的华丽服饰深深吸引,从此目光再也离不开粤剧。 每逢2月、7月、8月神庙上演神功戏,她都会早早去占位,有时光顾着看戏,将上学和考试置诸脑后,少不了老师一顿“藤条炆猪肉”。 18岁中学毕业后,她翻阅报纸得知八和会馆招生,于是开始白天打工,晚上学艺的充实生活。 她回忆,单单是拉筋、走圆台(即在台上绕圈走,代表一段漫长旅程)等基本功就要练足3小时。“六七十岁的老师父不让我们停,就一直走圆台,所以练到我们的腿很扎实。” “若不够扎实,很容易腿软,走到台前,灯光一打,底下全是观众,加上心理压力,分分钟会跌倒,最重要是基本功要扎实。” 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眼波如何流转都有学问,为了确保花旦的指法、手势柔美优雅,每天见缝插针地练习云手拉山。 “无论是吃饭还是上厕所,一有空就要练,因此我们年龄这么大,手(动作)还是很柔软的。” 日复一日的苦功在演员粉墨登场的瞬间展露无遗。挺拔的身姿、洪亮的声音,让现场最后一排的观众亦能听清、看清。 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因为舞台表演往往是一次性的艺术,要应对的突发意外不计其数,若没有丰富的经验支撑,一台戏也许就此分崩离析,惨淡收场。 爆肚考临场反应 乐师来救场 早期的粤剧盛行“爆肚”,演员在没有详细剧本的情况下,根据提纲的梗概临场发挥,极其考验演员的应变能力。 “以前我们真的很惨的!”杨宝香回忆起过往那段爆肚岁月,不禁叫苦。 在她作为新人演员跑龙套的时代,演出时段分为午间和晚间。晚间是重头戏,剧本齐全,而午间大多是新人锻炼的时段,均是爆肚形式演出。 比如杨宝香当天饰演员外的女儿,外出寻父途中被匪徒抢劫,坐在山边哭,恰好有人路过搭救,她就对路人边哭边讲述来龙去脉。 上述就已是提纲的全部,至于具体“哭诉内容”的唱词,得全靠演员自己现编,以及与乐师的默契配合方能顺利完成演出。 “那乐师怎么知道你要唱什么调?”我问。 “靠手势,”杨宝香示范道,“我们会趁转身时朝乐师打手势示意要二黄、首板、倒板等等,乐师一看就知道我们要什么。” “我不太记得了,因为现在都有剧本。以前的师傅临场反应真的很快,很厉害。” 她笑说,有时候“口哑哑”(即词穷),不知道自己该唱什么,只能一直转身,行话称“游花园”,用眼神向师傅求救。 “师傅们很合作,因为知道我们资浅,极力配合我们。” 专业的乐师不仅临场反应迅速,亦能在演员忘词、跑调之时给予引导、救场,可惜的是经过疫情后,许多乐师纷纷转行,凑足完整的乐师班底已成奢望,不禁令人感叹。 “以前有8位乐师,渐渐越来越少,一台戏最少要有3个乐师,疫情后只剩下1个。” 由于演员和乐师班底不足,原来连续演出7日的神功戏,而今只得缩减成3日。 “我们戏称‘游街三天’,有的甚至只有2日。”不过,她话锋一转,“现在好像又恢复兴旺的现象,变成有工作上门但没人手做。” 市场回温,奈何有工无人开,供不应求。 即使她的徒弟不少,大多数仍未达到演出水平,又或者达到水平者亦忙于工作,更现实的问题是:人数未能凑足一台戏所需的“六大台柱”(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及武生),所以她只能将演出范围锁定在规模较小的场合,或选唱折子戏。 “要组一台戏,真的很不容易。”。 《帝女花》最为压力 20岁左右,声色艺俱全的她成为正印花旦,80年代的大马粤剧仍蓬勃发展,每日随着戏班到处奔波演出,行程满满当当。 一般演出前一晚庙祝点戏后,他们就会着手准备,甚至通宵达旦在“刨曲”(即钻研曲目)。 “前一天派曲,刨曲到天亮,不用睡觉。很辛苦,但是很开心。” 《帝女花》、《白蛇传》、《牡丹亭》是粤剧经典剧目,其中《帝女花》更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甚至倒背如流的名剧。由于许多观众百看不厌,且几乎人人会唱,因此容错率近乎为零,演出的演员压力之大便可想而知。 “只要半个字唱错,观众就能立刻发现。” 虽然每日可能会演相同的剧目,但杨宝香会在表演形式上略做更动。 “除非是丑生,可以多说话,文武生、花旦怎可能乱讲话。” 在这么多剧目中,早就烂熟于心的《帝女花》理应可以省去他们背曲的工夫,然而杨宝香却认为是最麻烦的剧目。 原来是由于演出所需的道具例如柳树、香烛、酒杯等等繁多又零碎,置景、撤景费时,可是演出时长可能不过10分钟左右,有多麻烦自不待言。 粤剧香火谁延续? 犹记得小时候接触粤剧的管道,多半是民间信仰的祭祀活动,如今“神功戏”亦是他们的主战场。 “如地主诞、华光诞、观音诞等等,在怡保很多的。” 此外,也能在一些商场的文化类活动见到他们的踪影。 “因为年纪的关系,现在接戏会很辛苦,只是偶尔会接。通常是接商场的工作,15分钟至半小时左右。” “商场的工作,我一般只是负责支援,演出是交给年轻一辈去做,”杨宝香道,“除非是大型演出,那就我们出场,小型的演出让他们汲取经验。” 采访当天,杨宝香的徒弟李伟源、黄延熙亦在场。高挑的李伟源自是文武生的不二人选,声线偏高的黄延熙则是花旦,分别36岁、38岁的两人在因缘际会下,对粤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今经常会在闲暇时间参与演出。 杨宝香如今年龄最小的弟子是11岁,不知这位小弟子将来是否能接棒师兄踏上舞台呢?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粵劇術語 由于粤剧深受香港人欢迎,因此有许多粤剧用词也被融入到日常用语中: 封相 过去粤剧惯例,第一晚开台戏必定是《六国大封相》,因为场面浩大、出场人数众多,因此后台会非常忙碌、杂乱,后来人们用以形容场面非常混乱。 撞板 在演奏或唱曲时节拍或速度出错,后来但凡出错也被称为撞板。 爆肚 没有剧本的情况下,按照提纲、梗概即兴演出。 煞科 常见于剧本最后一页,代表散场,后来影视剧拍摄杀青,也称为煞科。 点击链接观赏视频: 【粉墨登场 02 • 粤剧】杨宝香浅唱《帝女花》 相关文章: 【粉墨登场/粤剧02】走入后台 看粤剧服化道门道
9月前
10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60年代,怡保坝罗古庙,人唤大伯公庙的,一遇上神诞,那可是全旧街场一大盛事,整村人日盼夜盼的——老一辈心怀虔敬,神仙生日,与神同喜,倒是寻常,但小孩兴奋啥?当然是粤剧团戏班子,盼着好戏上演咯!   还没到神诞正日,就已全村人口耳相传,互表期待,人人心里都揣着个日历牌,无时无刻在倒数呢!熬到颈都长了,终于,终于等到那天,再也按捺不住,提早半小时来到庙里,现场已人头攒动,在摆好的板凳或折叠铁椅上找空位都未必有;经验老到的捧场客早知如此,出动私家货,手里提着小凳子,慢悠悠走来,找个好位子一屁股坐下,这时观众席已是一片情绪高涨,热血沸腾。     等到帷幕一开,听得“笃锵”声传来──每场戏开头,皆以鼓钹声开场,所以一般民众去看戏,都说去看“笃笃锵”──霎时全场正襟危坐,原本转过头和后方聊得兴起的,也急急截断话头,简直就是万众瞩目,众目一致,看着角儿们粉墨登场。   那时的酬神戏,一演就演一星期,还分午场晚场,以晚场尤为受捧。做工的下了班,回家与一家大小会合,一同赶来看戏,连坝罗古庙隔壁、霹雳华小的小学生,放学后直接绕个弯,戏台就在眼前,近水楼台先得月。上了一天课,难道不肚饿?不怕,如此盛况,何愁没小贩来凑!庙外零嘴档口早就林立,于是有的买瓜子,进去边看边磕,有的买甘蔗,皮已削掉,截成短短一节,边看边啃,眼睛看戏,嘴也不闲着,那才是享受。   如此大场面,大伯公庙作为主人家,自然沉得住气,镇得住场。你看庙里──枝枝大香点起,如同定海神针,屹立不动,但香烟却在缓缓流动;台上好戏正酣,台下暗香浮动,看着看着,烟雾聚集缭绕,眼前罩上一层朦胧,是不是为剧情再添几分吃紧?这还不只,神诞时善信捐款,芳名写成张张纸条,串在一起,挂在庙里,就是一幅悬在半空的征信录墙;因热心人士众多,老一辈人形容,那时的征信录墙可说是“满到泄”。   聘庆新声粤剧团演足3晚   这是以前的日子。来到如今,只一个手机荧幕,就包含一个小世界,花花绿绿,比伶人身上的戏服还斑斓多彩,于是粤剧班子、观众,逐渐式微。坝罗古庙日前庆祝151周年纪念暨大伯公千秋宝诞,特聘庆新声粤剧团前来演酬神剧,3月6至8日,演足3晚,3场剧分别是《百战荣归迎彩凤》、《江山锦绣月团圆》和《宝剑重挥万丈红》。   虽然粤剧团盛况不再,无需早到霸位,椅子从以往的板凳铁椅换成塑料椅,零食摊位更是没了踪影,但依旧有捧场客,多是旧时日的拥趸,如今多是中老年,也有少数年岁稍轻的,不知未来会不会成为新知,让这门传统文化艺术不断层?旧雨新知齐聚一堂,还有异域人——来怡保游玩的外国游客,经过庙外,被乐声唱腔吸引,站在门口拍照,在本地人欢迎的眼神下,终于走入庙里,拉张椅子坐下,专心地听,听不明就看。   与旧时相比,这情景自然差得远,但老捧场客心中那团火还在,并不因此而偃息下来。看到紧张处,台下传来阵阵掌声,心里为演员们喝一声彩。   庆新声粤剧团配合甲板观音古庙庆祝观音娘娘千秋宝诞,也会在该庙上演酬神戏,从3月9至13日一连5晚,晚上8时至11时演出。 戏班子的乐队,是另一道风景线。         配合神诞捐献的热心人士,名字记录在纸条上挂起来,就是悬在半空的征信录。         许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