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老人村

9月前
2年前
朱区新村位于马口市区边缘,全盛时期有约300余间住家,但是随着新村很多地段陆续被发展,以致如今真正属于新村范围的住家,仅存30余间,而且很多都是传统木板屋,仅有29间家仍有人居住,其余屋子已经空置。 报道:黄家强 每个城市的发展过程,岁月都会留下各种烙印,有些烙印会最终成为这个地区的代表性印记,有些烙印却随着岁月转辗而慢慢消退,例如马口市区边缘的朱区新村,从全盛时期的300余间住家,如今仅剩下30余间木屋,当中29间仍有人居住,大多数是老人,使这个新村已俨如老人村,范围越来越小。 华人新村是在70余年前,我国英殖民地时期紧急法令下所成立,当时是为了将散居在各处的华人,聚集在一个地区,因此,在我国华人建埠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部分。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结构变化,使到很多新村改变了原貌,有些新村已从昔日的木板屋模式,变成花园住宅区,但是有些新村则是难敌发展巨轮,范围越来越小。 朱区新村位于马口市区边缘,全盛时期有约300余间住家,但是随着新村很多地段陆续被发展,以致如今真正属于新村范围的住家,仅存30余间,而且很多都是传统木板屋,仅有29间家仍有人居住,其余屋子已经空置。 《花城》社区报曾经于2017年7月访问时任朱区村长黄锦荣,当时他说,该村仍有30余间屋子有人居住。 但事隔数年后的今日,现任希盟村长拿督锺政光则告诉记者,如今仅有29间屋子仍有人居住,比数年前少了数户,因此没有人可以预料,随着居民老逝或是搬走,这个新村在数十年后,到底还会不会存在,或可能成为马口开埠史,以及仅是老人家回忆中的一个名字。 村名源自大地主朱氏家族 据知,朱区新村在过去并非红区,而是当年新村里其中一个大地主是朱氏家族,因此取名为朱区新村,其实有着朱家村之意。 朱区新村的土地性质基本分为两个种类,一种是政府土地,另一种则是私人地段。 当地木屋都是紧紧相连,屋子之间仅有一条条蜿蜒小径相通,是许多小孩玩捉迷藏时,最好的藏匿之处。 在马口,朱区新村与毗邻的巴都峇加新村,是马口的主要华人区之一,巴都峇加新村居民若是要到市区,肯定必须穿越朱区新村范围。 锺政光:已没太大新村特征 现年78岁的锺政光在朱区新村出世,但是在13岁时搬离朱区,直到逾半世纪后的2018年才重返朱区新村担任社区管理委员会主席。 他坦言,半世纪过后的朱区新村,环境已有很大的改变。 政府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陆续发展马口市区,位于市区边缘的朱区新村首当其冲,新村里的政府地段最先被征用,当政府地段发展完毕后,则是轮到私人地段陆续发展,木屋被拆除,建起很多新住宅区及商店,因此如今已没有太大的新村特征。 锺政光说,东方花园第一期是最早发展的朱区地段,接着就轮到如今的美丽花园组屋,因此有些老马口人也称美丽花园组屋为朱区组屋,因为它所在地段,当年就是朱区新村的地段。 提到当年的朱区新村范围,其实马口万顺购物中心、东方花园第二期、马口公共巴士车站、马口启文中学侧边商业区、马口公共德士站、马口卫理公会、马口市政厅礼堂、拿督唐贤钦路等地区,当年都属朱区新村范围。 提到昔日朱区新村,锺政光说,当时新村里有一些工厂,也有一些小商店,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华人社区,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整个环境都已起了变化。 潘冠任:人口外迁老化 现年38岁的潘冠任,其外婆家就在朱区新村,他从小也是在新村里成长,虽然成长时期有一段时间随着母亲到吉隆坡居住,但是过后再回到熟悉的朱区新村生活,如今则住在东方花园第二期,也是早年的朱区新村地段内。 他忆述,小时候,整个朱区新村都是黄泥路,屋子与屋子之间的小空间,就是孩童互相追逐嬉戏的空间,而新村里的小溪,更是很多村民玩水的好去处。 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各自的水井,虽然在其儿时,新村里就有了水电供应,但是很多居民都习惯使用井水做为日常用途。 到了近年,随着新村范围越来越小,而且人口外迁及老化,潘冠任说,朱区新村已俨如老人村,只有过年过节的大日子,才有看到一些居民返回家看看走走,这个时候朱区新村会有几许热闹气氛,但是过后又恢复平淡如水的情景。 发展趋势无法抵挡,昔日新村里点点滴滴,已成为居民脑海中开始泛黄的回忆。 治水成历任村长首要任务 朱区新村及巴都峇加新村之间是以一条小溪,即如今的大排水沟作为分界,一侧是朱区,另一侧是巴都峇加新村,这依旧是两个华人新村的分界线。 随着两村交界的小溪近年来变成大排水沟,上游多了很多住宅区,以致每逢下大雨时,水位迅速上涨,由于其中一段河道出现瓶颈状,流水无法顺利排走,导致时常发生闪电水灾,淹没河边屋子,因此治水成为朱区新村历任村长的首要任务。 一直以来,政府每年都有拨出一些款项做为发展新村用途,村委会除了用于提升新村基设之外,提升大排水沟也成为另一项重要任务,希望能够使排水更顺畅。 森州政府于2020年拨款30万令吉,做为朱区及巴都峇加两个新村的治水计划,但工程师建议,在工程范围内的沟渠两侧往内各收缩3公尺,而且工程必须获得两岸居民同意才可进行。 2020年7月24日,森州行政议员张聒翔在巴都峇加新村民众会堂召集沿岸居民,与各部门进行长达半小时的对话会,出席者有10余名居民、仁保土地局及工程部官员等,以确认居民最终意愿。 沿岸居民反对沟渠收缩工程 但是大部分沿岸居民举手表明反对沟渠两侧内缩的建议,以致巴都峇加与朱区新村交界河流扩大的治水计划遇到阻力,最终不了了之。 由于工程将会导致住家部分结构将会被拆除,居民当然持反对意见,一旦同意让位,不仅住家范围缩小,进出很不方便,而且厨房、车房、围墙等都受影响,代价非常大。 因此从2020年迄今,朱区和巴都峇加新村交界多次发生闪电水灾,迄今问题仍未获妥善解决。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