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福州人称为“长寿面”或“太平面”的福州面线,是福州人家庭在新年时最为普遍,而且是必吃的一道年菜。
取福州方言“长面”和“长命”谐音而得名的福州面线,因其寓意是祝福长寿,因此成为了“祝福年菜”。每逢除夕及初一,福州人家庭都会让家庭里的每一名成员吃上一碗面线,象征祝福全家大小健康长寿。
ADVERTISEMENT
此外,福州面线也可说是福州人的“喜面”,因为无论什么节庆,都能派上用场当成祝福,如生日或做寿时,上桌的红酒面线,被称为“寿面”,妇女坐月子时吃的名为“诞面”,结婚订亲时,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远门返归或亲人出远门,煮面线加两个蛋款待,则称之为“太平面”!
福州面线有八百多年历史
根据记载,福州面线的生产始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开始及普遍于中国的福建福州地区;接着跟随福州人的移民,让“吃福州面线”的文化,传播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马来西亚以福州籍贯居民居多的地区,如东马的诗巫,还有西马的实兆远、永平及彭亨的斯里再也等地区。
福州面线,自古以来都以“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而闻名。它的生产原料为上等的高筋面粉,佐以盐、薯粉及生油,传统手工做法是,先调匀拌搅,经和面、揉条、松条、串面、拉面、日晒等若干道工序而成。
陈金顺:吃面线传承至各籍贯
祖父从中国南来就靠手工制作面线为生,一直传承至第三代的实兆远金顺福州特产东主陈金顺(44岁)接受星洲日报《大霹雳》社区报专访时说,“吃福州面线”的文化,在近十余年来已传承至国内其他籍贯的人士,因此烹煮福州面线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福州人的红酒面线或太平面线了。
他说,随着市场的扩展,加上各地区人士的不同要求,在曼绒县内已没有多少家的福州面线厂家还坚守纯手工制作,包括他自己也已在数年前转为半手工制作。
“若是纯手工制作的话,耗时需十多个小时,即从凌晨2时开始,一直到下午2时至3时,如今的半手工半机械制作,在耗时上可减半,而且生产量是倍增。”
坚守用料工序保证品质
陈金顺强调,虽说他已转为半手工半机械制作,但为了保证品质及福州面线柔软而韧和入汤不糊的特征,在用料及某些工序上,他还是坚守了下来。
他提到,手工制作面线的工序,可多达十多个,即调匀拌搅、发酵、搓、切、和面、揉条、松条、串面、拉面、日晒等,如今通过机器的帮助,已省却了切、和面、揉条、松条及拉面等的工序。
“面线要做到有营养、好吃及柔软,一定要用上好的高筋面粉,而且一定要在凌晨开始,原因是凌晨时介于26度的气候,才能确保面团不会变干,而且较容易拉伸面筋,确保制成的面线韧性。”
他说,虽说已使用半机器生产,但制作面线还是得看天吃饮,原因是制成的面线,一定要在大太阳下曝晒晒干,才能保持营养及耐久,因此若在制成面线后,刚好遇上接连两天下雨天的话,就需把面线丢弃了。
萧养庆:最常做红酒面线
本身也是福州籍贯的实兆远样样红酒家东主萧养庆说,煮面线的手法已经多样化,但本地客人到餐馆用餐时,主要还是只点红酒面线,而在福州人家庭里最常做的也是红酒面线。
他说,福州人在新年、生日及妇女坐月时,主要是吃红酒面线或药材鸡汤面线,当有亲人要出远门时,就会煮加入鸭蛋的“太平面线”!
萧养庆说,根据老一辈的福州人说,太平面线的由来,是因为加入了鸭蛋,在福州话中,鸭蛋的读音是“压乱”或“压浪”,因此福州人认为,搭配上象征“压乱”的鸭蛋,以及象征“长寿”的面线,煮出来的面线就被取名为“太平面线”。
【福州面线的典故】
福州线面始于南宋,至今有八百多年历史;民间对线面的制作流传着一段神话故事。相传王母娘娘的女儿九天玄女,为了给母亲贺寿,煞费苦心准备礼物,最后她用自己智慧和灵巧的手,精制了细如丝,长如发的线面。
线面就是九天玄女指点创制的,所以福州的线面工人拜九天玄女为“切面始祖”.家里供牵九天玄女神像,神像旁悬挂对联,左边是:“金梭玉帛”,右边是“牵丝如缕”,横批是“巧夺天工”。
【制作福州面线的工序】
1.和面:将面粉、水、盐加入搅拌(可手工或机器),制成面团。
2.油条:取出搅拌过的面团揉成圆团形,放在大陶盆内发酵二三十分钟,然后在大板上划成长条,用手沾油(现代绝大部分工艺都不使用油作为辅料了,因为加油会造成不易保存,产生油味),将面团揉成直径2至2.5公分的面条,再放在大陶盆里发酵20~30分钟。
3.粉条:将油条再用手揉搓,要边搓,边撒薯粉,搓至直径5至7毫米,再发酵一些时间。
4.串面:将粉条绕在两条约50公分长的竹筷上,叫面筷,每筷50至70条,串好后,放在发酵柜里。要平挂,使之垂长,在面柜静放2小时后进行拉面。
5.拉面:将两根面筷,一根固定在特制的面架上。用手拉另一端。经过反复拉长,长度一般要达5公尺以上,较好的可达7公尺左右,细度要达0.67毫米。
6.晒面后,将面线分割成面头及面尾,接著把面几串成圆圈,再曝晒两天,制成干面线后,包装出售。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