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道:陳麗絲
攝影:丁祖興
ADVERTISEMENT
因講究穿衣,黃達滿初中三就開始跟著裁縫師的父母,學鎖邊、扦褲腳、縫扣門、釘鈕釦的基礎工序。中五畢業後,因父親遽然離世,他唯有接過家業時進洋服店,邊拜師學藝邊實踐,如今29歲的他,已成了一個功夫紮實的裁縫師傅。
位於怡保國民街的時進洋服店,是由黃達滿的祖父設立,迄今已有至少70年曆史。他父母接手該店,為人縫製男女時裝,爾後由黃達滿與母親聯手,繼續提供服務。

黃達滿:製衣易學難精
隨著成衣業的發展成熟,已少有人訂製衣服。黃達滿說,現在只有那些體型特殊或有特別要求者,才會找裁縫師製衣。
例如馬來友族慶佳節時,喜歡一家大小穿同一顏色的衣服,在市場找不到而須訂製。不管怎樣,只要身型不會太過“出奇”,稍有經驗的裁逢師是可以勝任的,但只有能夠為各種體型的顧客縫製出令他們滿意的合身服貼衣物者,才是真正的高手。
所以黃達滿說,製衣易學難精,精湛手藝需要時間打磨。

出紙樣裁剪如加減數學題
製衣工序中,繪製紙樣是非常重要的。做衣服要量身,做上衣需量取顧客的領圍、肩寬、袖口、胸圍、腰圍、臀圍等的尺寸,做褲子則要量取腰圍、下圍、大腿圍、襠長、腳長、褲腳等尺寸,以用來出圖。只要打版準確,就己成功了一半。
黃達滿表示,製作男士上衣,關鍵在袖窿,而褲子則在褲襠,因這兩個部位的尺寸大小,不是單單量身就可得出,得靠裁縫師自行拿捏,例如褲襠,大腿越粗,襠位就越寬,所以要適當縮減襠長,不然,做出來的褲子袴位太鬆垮,看起來像掉褲子。
裁縫師一般都會收好老顧客的紙圖,以便以後做衣褲時不必重新出圖,可直接將現有的圖紙配置在面料上做標記,然後進行裁剪工作。

對於出紙樣裁剪,黃達滿只簡單一句概括:“就是加加減減的數學題。”
縫衣的重要性也不遑多讓,而且別以為順著標線去車就了事,有時必須用到拉扯等動作,有時得先燙過才來車。

掌握製衣基本原理就不難
黃達滿表示,只要掌握製衣基本原理,要縫製各種款式的衣褲不難,而且男裝的變化不比女裝大。
總之,製衣涉及許多細節功夫,可以寫成專書,包括不同的面料和衣裝的款式有不同的剪裁縫綴法。例如含羊毛、綿的布料會收縮,因此在裁剪時需預多一點布,若對布料的收縮度沒有把握,他會乾脆先將布料浸水晾乾後才來裁剪,這樣就不怕被顧客投訴衣服縮水。
他說,男士峇迪上衣,為了保持花樣的完整,通常沒有過肩(擔幹)、馬來男裝上衣原本就是無過肩設計。
另外,也要了解不同年齡層顧客的要求,如青年人喜歡穿貼身的衣褲,上了年紀者則要求比較松身,有些要合身的但不可以顯現其肚腩。另外,各族對衣服的貼身度要求也不大一樣,印裔喜好窄身,華裔要求貼身,馬來人則要求寬鬆。

顧客以馬來人為主
黃達滿的顧客以馬來人為主,所以他在開齋節前那段時間特別忙, 若動作快他每星期可縫製四、五件衣服。
身為洋服店的掌舵人,他還是偏好做襯衫,他其實也會做大衣、燕尾服,只是覺得有點多工。
正如他母親所說,他愛以帥氣的形象示人,做這行讓他能夠喜歡就給自己做一身好看的,而他的“市正”穿著就是時進的生招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