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专栏

发布: 8:25pm 09/04/2021

古早好味|切片塗加央醬+牛油 · 福州饃饃有咬勁

作者: 陈世传
洪振顺看著刚出笼的馍馍,举起姆指喊赞!
洪振順看著剛出籠的饃饃,舉起姆指喊贊!


陳世傳:報道

ADVERTISEMENT

在還沒有切片前,它的外貌就像老饕熟悉的福州枕頭包,當在切片配餡後,它就像塗上加央醬和牛油的海南烤麵包,但它不是麵包,也不是枕頭包,名字叫MOMO(饃饃)!

它是福州人的傳統包點,是福州人先輩從中國南來馬來西亞開墾時帶來的食物,也應該與福州枕頭包同源同宗,兩者的差異主要是在餡料的搭配及製法上,饃饃在蒸熟出籠時,是空的(沒有餡料),需在切片後才塗上加央醬和牛油配吃,枕頭包則是包好各種餡料,如豆沙、花生粒、加央等才送進蒸籠蒸熟的。

讓人感到好奇的是,為何2種源於同源同宗的包點,卻有著不同的名字,而且在整個曼絨縣內,以福州籍貫人口為主的地區中,包括甘文閣、二條路、三條路(格尼市)、莫珍歪及愛大華等新村或鄉鎮,也只有甘文閣及二條路有人制作饃饃,並傳承至今。

搓揉面团需凭经验,若搓揉的不够,就会出现外实内空的现象。
搓揉麵團需憑經驗,若搓揉的不夠,就會出現外實內空的現象。


枕頭包饃饃同源同宗

針對這個疑問,找上了對福州文化非常熟悉的曼絨三山同鄉會會長陳修志詢問,他回應:“枕頭包與饃饃事實上是同樣的包點,古代人主要稱之為饃,也就是中國北方稱的饅頭,來到馬來西亞後,可能是因形狀似枕頭,所以就被稱為‘枕頭包’了。”

他解釋,福州人中又有十邑,如閩侯、古田及福清等,雖然說的都是福州話(閩東方言),但在許多用語上還是有差別的,比如到了現在,住在二條路及甘文閣的閩侯人,還是習慣把這包點叫做“饃饃”,但以古田人居多的愛大華、三條路等地區的人,就把這包點叫做枕頭包。

詢及饃饃與枕頭包,雖是同源同宗,但在內餡的搭配及吃法上還是有差異的問題時,他說,當年福州人都很貧困,所以才做了這種沒有內餡的包,後期生活好些,就改而做有餡的包(枕頭包),來到現在,就變出了2種包了。

沒繼承手藝 飽受批評

枕頭包與饃饃,從歷史起源,雖說是屬於同源同宗的福州包點,但枕頭包早已“發揚光大”,無論是在以福州人居多的曼絨縣各城鎮,甚至是全國各地都能買到吃到,但說到饃饃,即使在曼絨,目前也只有在甘文閣及二條路新村還有人做而己。

本期的《古早好味》訪問了開業約60年,並已傳承至第三代的“和心億”茶室東主洪振順(30多歲)。

數年前從新加坡返鄉後,重開“和心億”茶室,並重拾已故爺爺及已故父親的“老行當”,製做饃饃的洪振順說,和心憶茶室在他接手之前,已交給外人經營,接著停業,為期逾10年。

讓他感到遺憾的是,雖然他到新加坡工作時還是重操祖輩的舊業(做包點),但就是沒有繼承到爺爺及父親的做包手藝,以致剛回來開業,製作出來的饃饃,飽受批評。

“老顧客的嘴非常厲害,一吃就讓我露餡,直指我做的饃饃根本就不是傳承自爺爺和爸爸的手藝,原因在於口感沒有咬勁,不好吃。”

向獅城飽點老闆請教

洪振順說,當時確實很沮喪,遺憾為何當爸爸在生時沒有去學,但他不甘心,就向當年工作的新加坡飽點老闆請教,接著不停的試做,一直到老顧客及老同鄉說,味道及口感都回來為止。

“我的新加坡老闆曾跟福州人學過做包,因此知道福州包點的傳統做法跟現代的做包法有差異,而當中的關鍵點,其實就在酵母身上。”

第一次发酵的面团取出加入白糖、碱水等调味后,还需发酵两个小时。
第一次發酵的麵糰取出加入白糖、鹼水等調味後,還需發酵兩個小時。

福州包點用傳統酵母

他說,現代做包方法是速產式的,因此已棄用傳統的酵母發酵,而是改用現成的“乾酵母”及發粉,以便可以現發酵,現做包,加快生產及增加產量。

“用現成的‘乾酵母’或發粉發酵,做出來的包皮趨軟,沒有咬勁,因此對於本地這些吃慣福州包的老鄉來說,就吃得不習慣,肯定會說不好吃了。”

酵母加入面粉,让它发酵成面团。
酵母加入麵粉,讓它發酵成麵糰。


手工酵母 傳承古早味

洪振順說,自己手工做酵母的壞處是發酵時間很長,很多工,好處是做出的包有咬勁,符合本地人的口味,因此為了生意,為了傳承祖輩的味道,他唯有辛苦些,棄快取慢。

“手工做酵母,需前一天晚上就讓酵母發酵,接著隔天凌晨3時至4時起身為酵母加麵粉,接著繼續發酵最少4小時到早上9時,取出加入白糖、鹼水及麵粉,做成麵糰,然後再發酵2小時,才能取出用手搓成“枕頭狀”,放入蒸籠蒸熟。”

他說,蒸熟後的饃饃需放涼後才能切片,接著就塗上自制的加央醬及牛油片出售。

詢及為何做包的麵糰需發酵這麼多次及這麼久,他說,若發酵時間太短或太長,都會影響包的口感,如太硬或太軟,甚至是麵糰不會發,以及口感沒有咬勁等。

洪振順說,手工做饃饃的工作真的不容易,除了時間長,工作多之外,經驗與手藝也重要,如在搓麵糰時,若搓得不均勻,就會影響口感,如外實內軟,吃起來沒有實感。

馍馍切片后,涂抹加央,再夹上牛油片,就大功告成了!
饃饃切片後,塗抹加央,再夾上牛油片,就大功告成了!


饃饃做不多 很快賣光

若從前一天晚上給酵母發酵算起,直到隔天下午2時才出籠來算,整個做饃過程長達10多個小時,加上基於是手工製作,因此無法做多,以致和心億茶室的饃饃,無論是普通日子或遇上假期時,都是賣個清光。

洪振順說,不是他不想做多賺多,問題是做多少的酵母,就只能做多少的包,加上他還有做其他包點,如大包、肉包及扣肉包等,以致每天只能做10多條(一條切8片),共100多片的饃饃而己。

“我每天會做40斤麵粉的包點及饃饃,假期時會多做一些,每天下午2時出籠,快的話,3時許饃饃就賣完了。許多買不到饃饃的人會抱怨,但沒有辦法,只能讓客人要買就趁早或提早預訂了。”

他說,舊時的饃饃是當地老鄉,買了帶去膠園割膠時果腹的食物,如今則是本地老鄉的點心,以及遊子或旅客的美食。

面团需用机器搅拌均匀。
麵糰需用機器攪拌均勻。
传统的福州包点做法,是要提前一天做酵母,隔天取用来做包。
傳統的福州包點做法,是要提前一天做酵母,隔天取用來做包。
和心亿茶室也做传统的福州点心,即蛋卖及豆皮卖。
和心億茶室也做傳統的福州點心,即蛋賣及豆皮賣。
每一团的面团在搓成枕头状前,还需枰过重量,确保制成的馍馍不出差错。
每一團的麵糰在搓成枕頭狀前,還需枰過重量,確保製成的饃饃不出差錯。
用机器把面团搅成滑面。
用機器把麵糰攪成滑面。
面团搓成枕头状后,就可放入蒸笼蒸熟。
麵糰搓成枕頭狀後,就可放入蒸籠蒸熟。
口感佳,香喷喷的馍馍,小女孩也喜欢吃!
口感佳,香噴噴的饃饃,小女孩也喜歡吃!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