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畫頁 | 疫下中秋祝願安康



傳統玻璃紙燈籠歷久不衰,伴隨著許多人的中秋童年回憶。
公公婆婆點亮燭光,孫子提著燈籠,祖孫樂融融迎中秋。
新常態下,姐弟戴上口罩點燃燭光,共度疫情下的中秋。
張彩紅與母親古玉妹攜手製作色彩繽紛的燕菜月餅。
中秋月圓之際,沏一壺茶,準備好傳統月餅和“豬籠餅”,還有傳統的小芋頭和菱角,與家人在月圓下共敘,享天倫之樂。
傳統燈籠高高掛,有兔子、蝴蝶、龍、雞等造型,提醒人們中秋節來了。
中秋節將至,市民選購月餅慶佳節。
每當中秋節來臨,龐英平都會應邀烘製傳統風味的月餅。
疫情籠罩下,家長在商店東主祝美娟(右)的介紹下,用手機拍下燈籠的照片,透過手機讓小孩選購心儀的款式。
中秋節將至,市民到商店選購燈籠,準備渡過第二個被疫情籠罩的中秋節。










又到中秋,又見月明!今年中秋,四周仍然瀰漫著冠病疫情的緊繃氛圍,讓人似乎欠缺一些好心情,置身在這個疫情肆虐的年代,與其感到焦慮不安,不如撇開憂慮,哼唱一曲《月亮圓》來應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今年是第二個被疫情籠罩的中秋,儘管疫情不散,儘管無法如往年般舉辦提燈籠遊行或月光晚會,但人們還是會購買或自制月餅來送禮、買燈籠給孩子慶中秋。
中秋節象徵著團圓,然而,因為疫情還未結束,身在外州和國外的遊子無法回家過節,也無法呼朋喚友齊來共聚,只有自家人一起在家度過中秋。
在家賞月時刻,可以沏一壺茶,與家人一起嘗月餅、賞月亮、話家常。以前還會有人祭拜月亮,拜完過後才一起品嚐月餅,如今慶祝的方式簡化了不少。
趁著月圓,一家人還可以訴說中秋節的起源,據說中秋節有多種說法,有種說法是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古代帝王祭月、拜月,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漸傳到民間百姓之中。而在民間,最廣為流傳的就是嫦娥奔月的傳說,點點滴滴的中秋典故,可讓一家人共聚的時光增加了無窮趣味。
月餅是中秋節首選的應節食物,市面上有傳統風味的月餅、月光餅、豬籠餅等,也有創新風味的月餅,在怡保一些人氣餅家,早在一個月前便出現大排長龍買月餅的盛況。還有小芋頭、菱角、柚子等,這些都是傳統的中秋時令食品。
燈籠也是中秋節必備品,顏色鮮豔的傳統玻璃紙燈籠歷久不衰,在售賣燈籠的商店前高褂著,有人人熟悉的兔子、蝴蝶、龍、雞等造型,小孩提著燈籠時,好開心!
疫情讓世界變得不一樣,在中秋月圓之際,但願大家一切安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