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一座老城鎮的底蘊,除了老房子、老街道、老地標記載著歷史軌跡之外,還有老招牌見證著老城鎮的流金歲月。
怡保開埠歷史可追溯到1888年,怡保舊街場是最早被開發的市區,二十世紀初,錫礦業鼎盛,舊街場人口急速增加,當年的舊街場繁華熙攘,各類店鋪林立。
日月如梭,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時代的更迭,造就瞭如今的舊街場,新店鋪替代舊建築,惟過去的影子並沒有完全被磨滅,這個舊區仍處處可見歲月印記,獲保留的老招牌勾起懷舊情懷。
高記牌匾掛了80年
舊時代的招牌以牌匾、浮雕、木廉居多,例如舊街場老字號高記的牌匾招牌就掛了至少80年,還有舊街場建築石柱上的浮雕字眼,儘管油漆已斑駁甚至已被新漆掩蓋,但是紋路仍清晰可見。
舊街場有不少老店家仍沿用以前的老招牌,所謂薑是老的辣,東西還是以前的實用又耐用,舊街場手工捲簾“劉開記”老字號百年老店,至今的金漆招牌和捲簾招牌仍然高高掛。
修復刷新重現古蹟
培利牌匾店兩旁柱子上的瓷磚招牌極具特色,據悉,瓷磚招牌曾因政府政策而油上漆掩蓋,後期此店轉為木藝文創基地。
為了重現與保留古蹟,文創單位小心翼翼的剔除表面的油漆,紅黑相間的“培利牌業磁相木廉”字眼重見天日,瓷磚上還能看到以紅漆標示1971年6月10日,相信是砌上瓷磚的日子。
培利老店內保留了許多老牌匾,以往牌匾擁有崇高的地位,一個牌匾由多名師傅合力完成,內含滿滿的能量。
以前生活困苦,一個家庭若出了人才是十分風光的事,所以以前一所牙醫診所有20到30幅誌慶牌匾一點也不出奇。
據聞,百年老建築的牆面是以“灰水”混合藍澱粉上色,惟經歷一世紀,牆面已幾番刷新,而文創單位為了重現牆面的原始面貌,花了不少心思褪去層層油漆。
50年代流行石仔洋灰工藝
舊街場萬春堂老店地上的金魚商標,歷經逾半世紀仍然清晰可見,據悉,於50至60年代間十分流行“石仔洋灰”工藝,將碎石混入洋灰中鋪在用銅絲勾勒的形狀中,之後再拋光,形成獨特的款式。
另外,舊街場新建國茶餐室建築上仍保留著早期的招牌,建國日報於1940年由梁偉華創刊,初期只是霹靂州地方性報章,1975年由中央印務局老闆馮思釗接辦後改為全國性報紙。
1982年建國日報再易主由青團運主席鄭安泉接辦,直至1986年停刊,惟建築上的“建國日報”字眼,除了“建”字部分剝脫,其他字眼仍然完美無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