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曾被人勒索过金钱或具体物质,但肯定被人勒索过情绪。
“情绪勒索”在生活中极常见,勒索你向你索求的东西或许不违反道德伦理,却违背个人意愿,是变相的压迫,最经典的“我都是为你好”。我们听过许多例子,孩子可能因为父母的这句话,选读自己没兴趣的科系、做自己不中意的工作、过自己不喜欢的生活,人生浑浑噩噩,是为了自己还是他人而活?
ADVERTISEMENT
在伴侣或朋友层面,可能就是“你不借钱给我,我就去找大耳窿”、“我对你那么好、付出那么多,你怎么可以不答应我”,以身要挟,向对方制造和施以“被亏欠感”,试图让对方产生愧疚而屈服。
即使在亲友间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出外吃个饭可能也会遇到。比方上前来兜售彩票、饼干、零嘴者,有的会说“我很惨,可怜可怜我,向我买吧”云云。此类是勒索同情心,但可能会引起反效果,就有朋友表示,这类小生意难做,因此即使没需要,只要碰到他都会帮衬;但若对方打苦情牌,他肯定不买。原因是他认为,买东西是真的需要或觉得品质不错,要不就是觉得小贩或商家赚钱不易给予支持,是自主性行为;若是以卖惨为兜售策略,一来有违买东西本意,二来自主性行为变成被迫性同情,太咄咄逼人。
另一种情绪勒索甚至道德绑架,出现在网络世界。明星或艺人在某个“应该伤感”的节日发布聚餐帖文,可能会立马引来大批网民挞伐,指其“不敏感”。可能是这些网民足不出户,把网络世界当成真实世界,一个帖文看得比天还高;要不就是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伤感,不知道即使戴孝也还是得吃饭,或招呼上门致哀者,和他们聊天追思逝者生前事迹,未必24小时哭丧着脸。
又若发生天灾事故,明星没发帖,也可能会被讨伐指没有表态没有捐钱,即使捐了,也可能被骂捐太少。其实捐多少是各自心意,捐了可以表扬,不捐也是个人自由,难不成要制订标准,受害人数达多少人、事件严重程度达多少,明星就必须捐出家产的多少巴仙,才符合“社会伦理”?
曾发生过某明星被口诛笔伐指其没捐钱,后来才揭晓是捐了没公告天下。那些原本的批评者呢?再方便不过,默不出声就隐入浩瀚无穷网络世界,反正自己在网络只是小卒,骂人可以“不必本”。所以这些以帖文评人格者,要求的只不过是会做表面功夫、在社交媒体粉饰橱窗、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吗?
情绪勒索者一味要求他人,却没有以同等标准要求自己,是标准的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如果你被勒索时切记要觉醒,根据自主意愿行事;没有被勒索也要警醒,不要不知觉地成为勒索他人的一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