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帶來變化,同一空間下種菜又能養魚,萬濃科技農場的水產養殖不斷開發新技術,未來養魚將離不開科技化、數據化及人工智能化。
萬濃科技農場為政府官聯公司與私人機構的結晶,參與聯營的單位包括大馬納米公司、聯邦農業銷售局及Inbaz公司,HAVVA農業科技公司負責科技創新及營運方針。
ADVERTISEMENT
消化菌種作中介媒體
HAVVA農業科技首席營運員陳建楚對《大霹靂》社區報說,水產養殖系統是魚菜共生概念的一部分,這套系統必須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這裡涉及到魚、消化菌及菜彼此間互惠互利的關係,如果有一方無法達致平衡,魚會大量死亡,當然菜也無法良好生長。
他說,消化菌種作為中介媒體,負責分解魚的排洩物即氨(ammonia),並將其轉化成蔬菜的養分。消化菌種雖然來自大自然,但它需要培養,養殖系統從開始到出現消化菌需要1個月的時間。
“養殖場每天需要進行水質測量,觀察水中的數值確保可以處於最佳狀態,比如ph值、氨、二氧化氮及硝酸根等,養殖場應用到生物科技及物聯網接受傳感數據,養魚的最主要目的是透過魚的排洩物轉換成營養給蔬菜吸收。”
他說,在一些小型的魚菜共生系統,曾經有人試過在蔬菜上噴施葉面肥,結果受汙染的水質循環進養魚池,導致大部分的魚死亡。
自然環境中健康生長
他說,萬濃科技農場的魚菜無需任何附加養分比如肥料或荷爾蒙催促長大,魚菜都是在自然環境中健康生長。
他透露,養殖場裡的魚完全無需使用抗生素及荷爾蒙,菜吸收了魚排洩物轉換成的二氧化氮及硝酸根等,魚會生病是因水環境中氨等物質的含量過高,隨著消化菌吸收這些物質,這裡的魚都很健康。乾淨後的循環水又重新回到魚池內,充分彰顯魚幫菜、菜幫魚的作用,兩者缺一不可。
設計了3層過濾系統
“我們設計了3層過濾系統,第一層為過濾鼓,第二層為生化池,第三層為虹吸,虹吸除了過濾,也負責消化菌的繁殖工作。現今的過濾系統已經重新優化,6年前我們還要使用14個圓池來過濾,現在只需要3層過濾即可,大大節省空間及安裝時間。整個養魚系統耗資10萬令吉左右,主要費用用在3個部件組成的過濾系統。”
只購買平均2吋長魚苗
萬濃科技農場的魚苗購自珠寶魚苗場,每次只購買平均2吋長的魚苗,超過2吋的魚苗往往在運輸過程中容易缺氧而死。農場有6個魚池及2個育苗池,每個魚池雖然可以養500尾魚,但一般上都不會養太多魚導致擁擠,反之讓魚能有更多的活動空間。
“魚需要養殖10個月才能達到A級(800克),魚苗先在育苗池度過2個月,然後移去其他池再養8個月。我對魚的口感及肉質的密度比較有要求,這裡的魚肉質緊實,拿來清蒸只需放簡單的姜蔥就能嚐到鮮甜的味道。”
研究將菜餘做成魚飼料
為了更加符合環保理念,陳建楚正在研究將菜餘部分比如根部等做成魚飼料,菜餘其實也是有魚所需要的蛋白質。同時,希望透過研究提高魚排洩物轉換成蔬菜營養的巴仙率,目前理科大學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除了一般的水電費及工人費用,養魚或種菜最重要的成本就是時間和空間,業者必須用最快的時間及有限的空間生產更多的魚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