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有一句老话:“腊味风一吹,收工过年快快脆!”没错,嗅到腊味飘香,就知道农历新年近了,作为华人过年不可缺的传统食品,腊味是必备年货,送礼自用两相宜。
ADVERTISEMENT
腊味历史悠久,“腊”是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式,它是指把肉类以盐或酱腌渍,再处于通风处风干,这样可以延长肉类的保质期,符合古代人们保存粮食的生活习性。
农历十二月也被称为“腊月”,这个季节吹西北季候风,天气寒冷干燥且蚊虫不多,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春节来临之际腊味也上市了,顺势成了应节食品。
陈奕玮:坚持传统好味道
陈章记腊味是营业了超过一甲子的本地老字号,如今由第三代传人陈奕玮(39岁)担任掌托人,新人事新作风,年纪轻轻的他十分有自己的想法,不断在各方面进行改良,希望与时并进精益求精,唯一不变的是坚持做出传统好味道。
记者在陈奕玮的带领下参观腊肠的制作工程,首先工人使用机器把猪肉打成碎,然后将肉碎放入搅拌机器,以糖、盐、酱油、玫瑰露酒等调味,通过搅拌让两者充分混合均匀。
陈奕玮说,下一步是“入肠衣”的步骤,透过机器直接把完成调味的肉碎泵入可食用胶原蛋白肠衣内,每一卷肠衣的长度为15公尺,灌完一卷后机器将自动停止运行,工人则负责监督和进行续补的工作。
他说,市场上有许多种可食用胶原蛋白肠衣,陈章记选用的是质地较薄,咬破脆弹的肠衣,惟缺点是容易弄破,需谨慎处理。
肠衣灌至饱满后变成一节节,工人需要在中间位置系上麻绳,把它绑成我们常见的一串串腊肠形状。成型后的腊肠依序挂满在支架上,泡水清洗后吊在小推车上沥水,并一字排开来,避免待会放入火炉里烤时受热不均匀。
“入肠衣”完成 放火炉里烤3天
腊肠送进介于摄氏49至52度的火炉里烤3天,出炉后还得把麻绳剪断,才可以进行包装;一个火炉可容纳9辆小推车,相等于同时烤接近1800公斤的生肉。
做腊味是望天打卦行业
晒腊肠遇下雨 肉变坏
陈奕玮指出,以前做腊味是望天打卦的行业,进度好坏取决于老天爷脸色,如果晒腊味途中下起大雨,更需动用大量人力以最快速度把高挂在架子上的腊味收进室内,狼狈不堪,而温度经常变化也会提高肉类变坏的几率。
“原始的晒腊肠方式是以麻绳挂起腊肠后,把它们绑在架子上,再放到户外暴晒风干,如果遇上好天气,5天就能大功告成,不过为了保持食品卫生,我国卫生部从1980年代起禁止这种在户外晒食品的做法,过后便改成以火炉代替日晒风干。”
不聘用外劳 机器化简化工序
他说,除了晒腊味方式有所转变,工厂也于90年代初开始引进机械化设备,大大简化了制作工序,也节省人力成本,暂缓请不到工人的烦恼。
“我们一直以来坚持不聘用外劳,所以请人方面是很大的困扰,唯有借助机器,减轻对工人的依赖。以前全靠人手制作,15名工人入肠衣就要花掉半天时间,现在机器化1个小时就能做好,而且只需要5至6名工人完成余下的工作。”
固定供应商取货保证品质
注重食安 用料处理谨慎
陈章记这么多年屹立不倒,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选用安全及上等的猪肉为原料,多年以来他们只固定向一或两家供应商取货,确保货源品质有保障,同时在其他材料方面的应用也十分谨慎。
“食品是非常复杂的东西,有些东西单独食用是没有问题的,一旦与其他材料混合就有可能产生化学效果,所以必须非常小心处理,这方面我要感谢两位修读食品科学系的妹妹,她们提供了许多专业意见,让我们可以不断改进。”
从小随父学习 入行从低做起
陈奕玮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正式加入工厂后便从低做起,先从洗碗洗盆开始,至后来开始学习研究猪的各部位及如何筛选出好的猪肉。一晃快20年过去了,一步一脚印走来的他经验日益丰富,如今也有了独担大旗的能力。
他说,林林总总的腊味好似文化的传承,代代相传的好味道。腊肉、发财肉、关刀肉在老一辈的眼中是宝;年轻人却大爱腊肠、桂花肉、润肠,而散发浓浓“年”味的肉干与肉丝则是一家老小的至爱。
虽然机器盛行,大部分腊味都以机器代劳制作,可是唯独肉干仍是以纯手工一片片炭烤出来的。他解释,要烤出香喷喷、徘徊在要焦与不焦边缘的肉干可不是这么容易,更不是人人可以做到,所以每逢新年,他都会聘请老手班底把关,希望保留最传统的年味。
在陈奕玮的成长过程中,少不了他和父母及弟妹一起在工厂熬夜赶制腊味的回忆,腊味对于他而言,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与家人团聚的味道。他希望无论时代如何改变,这些传统老味道都不会消失,就如家的温暖般,永远都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