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面,早期被称为“刀麻切”,为传统的客家面食之一,亦是许多食客喜爱的平价美食。一碗汤鲜味美的板面,总是能够温暖人们的胃,富有嚼劲和爽滑的面条一口吸溜,再喝下一口温热的浓汤,那份暖,叫人再三回味。
ADVERTISEMENT
其实,板面又是经过怎样的工序才能制作出来的呢?本期《它的诞生》,将为读者剖析爽滑弹牙的板面诞生,揭开其制作过程。
制面添加鸡蛋食油口感更好
板面最大的特色在于,面条都是现点现做,一般上小贩都会事先把面团搓好,待顾客点餐后,才将面团放入制面机里压扁压薄,再切成条状或捏成大小不一的扁块状;有些地区亦称扁块状的板面为“面粉粿”。
在怡保昆仑喇叭华仔点心茶楼内,郑荣俊(65岁)每天晚上皆躲在后方的小厨房里,在闷热的环境下,从不言苦地默默制作板面,直至深夜。
与普遍印象中的板面不同,他所制作的板面,不仅使用大众所熟知的基本材料如面粉、水与盐而已,更添加了鸡蛋与大量食用油,让面条的味道别具风味。
郑荣俊接受《大霹雳》社区报访问时指出,添加食油是为了让面条更滑溜软糯、吃起来感觉更爽口。
他说,在面团内加入盐则是为了帮助提鲜,并非为了调味;鸡蛋本身没有味道、且带有腥味,放盐可帮助去腥增香,更能凸显板面在汤中的鲜味。
每晚制10公斤面团
郑荣俊每晚会制作10公斤的面粉团,鉴于数量庞大,必须分开两次揉搓,每次5公斤,整个面团制作过程需时逾一个半小时。
“一粒鸡蛋搭配1公斤的面粉,先把5公斤的面粉掺和其他材料揉成大面团,再分割成小面团,继续揉至表面光滑,每个小面团费时约15分钟,当面团按压时,会自行弹起恢复原状,就可搁置在一旁醒面。”
真实职业为泥水匠的郑荣俊,手臂和手指皆非常有力,捏出来的面团劲道结实,尽管厨房里有揉面的机器,但他依然坚持选择以人手捏面团。
机器制面团口感较硬实
他披露,机器制成的面团口感较硬实,惟手捏的面团则可搓出质感与韧性、才会硬中带软,这是机器与人手无法相比的地方。
“有些板面吃下去会黏牙,不宜咀嚼,那是因为面条里缺少了韧性。”
制好的面团需放入纸袋中,再拿到冰箱里冷藏数个小时,让面团里的水分慢慢稀释、渗透进面团里自行发酵,如此做出来的板面才会软滑、口感更佳。
郑荣俊补充,待开档营业时,把面团再切分成仅有150克的小面团,放入扞面机器压扁成薄面后;就可依据顾客的选择,将薄面置入绞面机器内切成条状,抑或用手撕成块状,汆熟后的面条,就是家喻户晓的板面了。
到处吃板面“偷师”
郑荣俊披露,本身很爱吃板面,只要听到别人说那里有好吃的板面,他都会去尝鲜;倘若找到对味的,就会尝试模仿别人的制作手法,自己在家学习调制。
他说,没人教会他板面制作秘方,但少年时期曾在制作云吞面的工厂工作,兴许本身也有了一些制面的知识。
他表示,制作过程中也遭遇过失败,如面条的韧性不够、过软等,慢慢累积经验,一边改良配方一边制作,从而摸索出自身一套揉搓板面的功夫。
板面档由姨姐及外甥女经营
郑荣俊说,茶楼里的板面档口并非由他售卖,而是茶楼老板娘兼其姨姐郑瑞玲及外甥女戴碧霞从去年开始经营,作为妹夫和姨丈的他仅负责制面。
他补充,基于戴碧霞的手劲不足,他便为外甥女代劳,扛下制作面团的责任,每晚下班后到茶楼里新鲜制作,让母女俩可在第二天开档售卖,为食客捏出一碗口感嫩滑且劲道柔韧的板面。
另一方面,戴碧霞在煮面过程颇为讲究,先准备一锅开水用于汆熟板面,才淋上充满佐料的高汤,避免直接把板面丢进汤里煮熟,这样会使汤底带有面糊味,影响面食和整体的口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