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专栏

|
发布: 6:36pm 14/03/2024

龙重登场

窑炉龙窑

龙重登场

窑炉龙窑

龍重登場︱細長呈圓筒狀 斜臥像長龍 方家古老龍窯 碩果僅存

报道: 林綵潔
摄影: 刘剑英
霹:15日见报/封底主文/龙重登场︱古老的窑炉龙窑 祖辈智慧遗产 拆了就从此消失
龍窯以龍頭居低,龍身和龍尾隨坡而上,細長且呈圓筒狀,斜臥像只長龍,因而得名。

龍窯是一種古老的窯爐,建築在坡地上,結構細長且呈圓筒狀的窯爐,斜臥像只長龍,因而得名。

ADVERTISEMENT

霹:15日见报/封底主文/龙重登场︱古老的窑炉龙窑 祖辈智慧遗产 拆了就从此消失
龍尾就是高高而建,處於地勢最高處的煙囪。

早期中國南下的陶匠聚集在陶泥資源豐富、容易就地取材的沿河一帶發展祖業,他們大部分分佈在怡保江沙路一帶,陶瓷業興旺時期,這一帶有至少60座龍窯。

潮州有“瓷都”之稱,潮瓷工藝在世界平臺上佔據重要的地位,潮州人將潮窯工業帶來我國,因而早年江沙路一代陶匠大部分都是潮州人。

霹:15日见报/封底主文/龙重登场︱古老的窑炉龙窑 祖辈智慧遗产 拆了就从此消失
窯爐越熱越堅固,高溫燒坯的窯爐內部已烏黑油亮,形成珍貴的歷史的痕跡。

方家龍窯百年曆史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燒窯工業沒落,怡保一帶的龍窯一座一座被拆除,方家龍窯可說是這帶僅存的傳統龍窯。

霹:15日见报/封底主文/龙重登场︱古老的窑炉龙窑 祖辈智慧遗产 拆了就从此消失
長長的龍窯上已搭上鋅棚保護起來。

方家龍窯第三代傳人方錫通祖籍潮汕,方家龍窯從他祖父南來建立至今已有百年曆史,祖父時代的第一條龍窯長達120呎,初期主要生產水缸、瓷器和橡膠杯。

當年祖父將龍窯平分給孩子,一人分得20呎,讓他們各自燒窯營生,後來有能力的孩子自立門戶,在附近建立自己的龍窯。

轉型生產日本火爐

他的父親方萬榮時代建立的龍窯長約80呎,寬約8呎,共17個投柴孔,他的父親後期轉型生產日本火爐,這種火爐有雙層聚熱效果,據知現在國內也只剩下他們還延續著這門工藝。

霹:15日见报/封底主文/龙重登场︱古老的窑炉龙窑 祖辈智慧遗产 拆了就从此消失
方家至今仍燒製日本炭爐,相信是全馬僅此一家。

“拜龍頭”祈燒窯順利一整年 

陶匠敬重窯爐,每年除夕都會拜窯頭,俗稱“拜龍頭”,感謝和祈求窯神保佑一整年燒窯順利,依循祖母的傳統,他們都以素食祭拜。

“拜龍頭”的祭品有年糕、柑、潮州發糕、潮州菜粿和潮州人傳統食物姜薯湯圓,潮州人好客,以往“拜龍頭”街坊街裡拜祭完後會互送食物,雖然這帶已不如以往般人丁興旺,但是方家每逢“拜龍頭”都會邀請朋友一起來分享。

姜薯已很少人種,除了新年,平時都吃不著,他們把姜薯削成長長的薄片烹煮,再混合湯圓和紅沙谷糖水,姜薯爽脆,湯圓軟糯,是潮州人的一大特色喜慶食物。

霹:15日见报/封底主文/龙重登场︱古老的窑炉龙窑 祖辈智慧遗产 拆了就从此消失
方錫通(左一)和家人每年的除夕收工時一定會拜祭龍頭,以表對窯神的崇敬。中為方萬榮,右為方錫通妹妹方寶娟。

除了除夕,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他們也會上香祭拜,而年初二做開工儀式是潮州人的習俗,這天他們也會以姜薯紅沙谷糖水和柑拜祭,拜祭的年柑會一直襬著不收,寓意一整年都吉利。

霹:15日见报/封底主文/龙重登场︱古老的窑炉龙窑 祖辈智慧遗产 拆了就从此消失
拜龍頭的祭品豐富,有潮州人傳統食物姜薯湯圓(柑右邊的紅碗)、潮州發糕(中)和潮州菜粿等。

窯爐禁忌多 女性禁爬上窯頂

陶匠們對窯爐的敬畏也體現在各種禁忌上,舊時女性不被允許爬上去窯頂、窯爐的火焰不可以用來烤食物、工作和祭拜時不可亂說話。

方錫通透露,以前有一家人在排“函筒”(陶瓷水管) 時說了“排好好來啊!不要給它掉啊!”之後就經常都會倒,就連用水平尺測量後都還是倒。

窯頭窄漸擴大 古老技術失傳

方家的龍窯是以前一位老師傅所建,相信這門技術在國內已失傳,一旦拆除,這種古老的智慧也將隨之消失。

龍窯結構龍頭低,龍身和龍尾隨坡而上,方家的窯頭處高約4呎,逐漸擴大至龍尾的高6呎,窯頭較窄,再逐漸擴大。

霹:15日见报/封底主文/龙重登场︱古老的窑炉龙窑 祖辈智慧遗产 拆了就从此消失
窯頭起火預熱,火勢隨著傾斜的地勢往後抽,將火焰延伸下去。

窯頭和窯尾之間的傾斜度形成一股自然的抽力,讓窯內的熱度自然往後上升,溫度可達1200攝氏。

霹:15日见报/封底主文/龙重登场︱古老的窑炉龙窑 祖辈智慧遗产 拆了就从此消失
經驗豐富的方錫通,只靠把手伸入投柴孔內感受和觀察火勢,決定何時投入柴火讓火勢延續下去。

燒窯時先在窯頭起火預熱,讓熱度延伸到窯身燃燒陶坯,陶匠只靠把手伸入投柴孔內感受和觀察火勢,並順勢投入柴火讓火勢延續下去。

霹:15日见报/封底主文/龙重登场︱古老的窑炉龙窑 祖辈智慧遗产 拆了就从此消失
透過投柴孔可見窯內猛烈的火焰。
霹:15日见报/封底主文/龙重登场︱古老的窑炉龙窑 祖辈智慧遗产 拆了就从此消失
順著往上蔓延的火勢,往投柴孔內投入木材加大火勢。

龍窯隆起部位的拱形設計能起到聚熱效果,窯爐底部以洋灰砌成作支撐,拱頂以陶泥建成,能鎖著熱量;窯尾則是排煙系統,先輩對窯構造的智慧,已讓它能起到降低煙排放的成效。

霹:15日见报/封底主文/龙重登场︱古老的窑炉龙窑 祖辈智慧遗产 拆了就从此消失
灼熱的火光下燒出漂亮的陶器。

方錫通:祖輩智慧遺產須保留

方錫通說,以往沒有機械的輔助,所有工作都得靠勞力,陶泥用鏟子挖起來裝進簸箕中背出來鋪在空地上,打井水澆入泥中再用牛練土。

一人牽著牛環繞把泥土踩勻,另外一人跟著牛的步伐,把泥土填入牛踩過的凹洞中,重複踩踏,直到土練好為止,練土過程耗時約兩天。

龍窯源起至流傳至今,蘊含和傳承著古人和先輩的智慧、刻苦耐勞的精神,雖然時移世易,龍窯已非主流,惟它是先輩留下的智慧產物,需要被保留,為後人追溯民族歷史留下一道通道。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