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24日讯)走进人声沸腾的怡保兵如港巴刹,巴刹内还高挂着农历新年前挂上的红灯笼,为经历了一甲子风雨的巴刹抹上了一丝亮丽的“胭脂水粉”,随着兵如港巴刹重建计划启动,小贩即将搬到临时巴刹营业,此幅景象也随之成为历史。
在此营业多年小贩说:“在这里开档数十年了,的确很不舍得,但也很期待全新面貌的巴刹出现在眼前。”
ADVERTISEMENT
对于居住在兵如港新村一带的居民来说,朴实的兵如港巴刹是最熟悉不过的地标,巴刹内的蔬菜鸡鱼虾肉面档杂货店等,拼凑出市民对这座巴刹的回忆,也刻画出居民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巴刹有不少档口已经历了第二代或是第三代人经营,如鱼档、鸡档、面档、菜档、糕点档、猪肉档、水果档、铁打店等,这些档口代代相传,继续延续着家族的传统。
受访的小贩和顾客们说着他们与巴刹之间的深厚情怀,还有那份人情味与独特的氛围,在声声不舍得中,他们开始倒数着挥别旧巴刹的日子,随着重建计划的启动,这个陪伴了他们多年的巴刹将迎来全新的面貌,且带着回忆与期盼,迎接兵如港巴刹的华丽转身。
吕美丽:盼新巴刹吸引年轻人
糕点小贩吕美丽(59岁)从小就在兵如港巴刹里打转,在巴刹内也看到了人生百态,她的外婆早年就在巴刹外售卖糕点,母亲也在巴刹内卖糕点,而她和丈夫陈源裕是第三代负责人。
“印象中,我才几岁就出现在巴刹里了,数十年在巴刹里生活,与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有人情味,巴刹即将要重建,内心难免会有不舍,但我更期待全新面貌的现代化巴刹的出现,毕竟巴刹也要与时并进,期待新的巴刹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到来光顾。”
她犹记得从前巴刹有不少古早味美食,她最难忘的是从小吃到大的虾面和云吞面,惟后来小贩因年事已高退休后,再也尝不到这股古早风味,但那股美味一直留在她的脑海里。
她说,兵如港巴刹也有一个特色,就是大约从20年前开始,菜档、杂货档、糕点档、水果档等会从年廿九或年廿八会连续营业36个小时,直至除夕日,吸引不少人来购买年货,非常热闹。
她表示,巴刹内不少代代相传的档口,比如一些鱼档、菜档、面档等经历了第二及第三代了。
黄德发:风雨无阻治疗顾客
兵如港巴刹内有一间历史悠久的跌打老店,跌打师傅黄德发(64岁)每天早上9时到中午12时(除了大年初一休息)风雨无阻地在店内为顾客提供跌打治疗服务,包括驳骨、脱臼等。
黄德发的跌打技艺学自父亲黄文寿,从小他就在父亲身边学艺,并学会了使用34种药材制作的粉末。他22岁开始正式从事此行业,至今已有42年。
他强调,作为跌打师傅,最重要的是医德,要细心为顾客提供服务。他的收费也廉宜,每次治疗收取25令吉。
“只要能帮助到人,我就觉得很开心,希望未来能培养孙子成为接班人。”
林月顺:不舍旧巴刹
顺姐鱼旦粉档档主林月顺(82岁) 在巴刹里卖面已有48年,她早上5时30分开档,一直卖到早上11时,一些配料是自制的,各有特色。这档面档是其父开始经营的。
林月顺的女儿汤慧芳少女时期开始随她到巴刹卖面,母女一起为顾客准备美味的面食,对于巴刹即将重建,她们对旧巴刹的感情和不舍溢于言表。
李玉云:卖豆腐传四代
豆腐小贩李玉云(60岁)在兵如港巴刹售卖豆腐已有33年。当年,她的爷爷就在这里开始了豆腐生意,如今已传至第四代,她的儿子也继承了这个行业。
她回忆道,以前他们是骑着三轮车载货到巴刹来摆摊,那时候巴刹外都停放着一整排脚踏车,大家骑着脚踏车来巴刹买菜,这样的景象让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豆腐是自制的,以前是在家里制作,现在则是在工厂制作。嫩滑的豆腐最受欢迎,有些顾客已经是第三代来光顾了。”
“我对新巴刹有很大的期待,因为时代进步,巴刹也须与时并进,虽然有不舍。”
李先生:菜价较便宜
顾客李先生(70岁)光顾兵如港巴刹已有20多年,在巴刹附近经营托儿所的他表示,他天天都会到巴刹来采购新鲜食材。
“光顾了这么多年,我已很熟悉巴刹内的情况,而且这里的菜价会比较便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