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24日訊)走進人聲沸騰的怡保兵如港巴剎,巴剎內還高掛著農曆新年前掛上的紅燈籠,為經歷了一甲子風雨的巴剎抹上了一絲亮麗的“胭脂水粉”,隨著兵如港巴剎重建計劃啟動,小販即將搬到臨時巴剎營業,此幅景象也隨之成為歷史。
在此營業多年小販說:“在這裡開檔數十年了,的確很不捨得,但也很期待全新面貌的巴剎出現在眼前。”
ADVERTISEMENT
對於居住在兵如港新村一帶的居民來說,樸實的兵如港巴剎是最熟悉不過的地標,巴剎內的蔬菜雞魚蝦肉面檔雜貨店等,拼湊出市民對這座巴剎的回憶,也刻畫出居民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巴剎有不少檔口已經歷了第二代或是第三代人經營,如魚檔、雞檔、面檔、菜檔、糕點檔、豬肉檔、水果檔、鐵打店等,這些檔口代代相傳,繼續延續著家族的傳統。
受訪的小販和顧客們說著他們與巴剎之間的深厚情懷,還有那份人情味與獨特的氛圍,在聲聲不捨得中,他們開始倒數著揮別舊巴剎的日子,隨著重建計劃的啟動,這個陪伴了他們多年的巴剎將迎來全新的面貌,且帶著回憶與期盼,迎接兵如港巴剎的華麗轉身。
呂美麗:盼新巴剎吸引年輕人
糕點小販呂美麗(59歲)從小就在兵如港巴剎裡打轉,在巴剎內也看到了人生百態,她的外婆早年就在巴剎外售賣糕點,母親也在巴剎內賣糕點,而她和丈夫陳源裕是第三代負責人。
“印象中,我才幾歲就出現在巴剎裡了,數十年在巴剎裡生活,與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還有人情味,巴剎即將要重建,內心難免會有不捨,但我更期待全新面貌的現代化巴剎的出現,畢竟巴剎也要與時並進,期待新的巴剎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到來光顧。”
她猶記得從前巴剎有不少古早味美食,她最難忘的是從小吃到大的蝦面和雲吞麵,惟後來小販因年事已高退休後,再也嘗不到這股古早風味,但那股美味一直留在她的腦海裡。
她說,兵如港巴剎也有一個特色,就是大約從20年前開始,菜檔、雜貨檔、糕點檔、水果檔等會從年廿九或年廿八會連續營業36個小時,直至除夕日,吸引不少人來購買年貨,非常熱鬧。
她表示,巴剎內不少代代相傳的檔口,比如一些魚檔、菜檔、面檔等經歷了第二及第三代了。
黃德發:風雨無阻治療顧客
兵如港巴剎內有一間歷史悠久的跌打老店,跌打師傅黃德發(64歲)每天早上9時到中午12時(除了大年初一休息)風雨無阻地在店內為顧客提供跌打治療服務,包括駁骨、脫臼等。
黃德發的跌打技藝學自父親黃文壽,從小他就在父親身邊學藝,並學會了使用34種藥材製作的粉末。他22歲開始正式從事此行業,至今已有42年。
他強調,作為跌打師傅,最重要的是醫德,要細心為顧客提供服務。他的收費也廉宜,每次治療收取25令吉。
“只要能幫助到人,我就覺得很開心,希望未來能培養孫子成為接班人。”
林月順:不捨舊巴剎
順姐魚旦粉檔檔主林月順(82歲) 在巴剎裡賣面已有48年,她早上5時30分開檔,一直賣到早上11時,一些配料是自制的,各有特色。這檔面檔是其父開始經營的。
林月順的女兒湯慧芳少女時期開始隨她到巴剎賣面,母女一起為顧客準備美味的麵食,對於巴剎即將重建,她們對舊巴剎的感情和不捨溢於言表。
李玉雲:賣豆腐傳四代
豆腐小販李玉雲(60歲)在兵如港巴剎售賣豆腐已有33年。當年,她的爺爺就在這裡開始了豆腐生意,如今已傳至第四代,她的兒子也繼承了這個行業。
她回憶道,以前他們是騎著三輪車載貨到巴剎來擺攤,那時候巴剎外都停放著一整排腳踏車,大家騎著腳踏車來巴剎買菜,這樣的景象讓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的豆腐是自制的,以前是在家裡製作,現在則是在工廠製作。嫩滑的豆腐最受歡迎,有些顧客已經是第三代來光顧了。”
“我對新巴剎有很大的期待,因為時代進步,巴剎也須與時並進,雖然有不捨。”
李先生:菜價較便宜
顧客李先生(70歲)光顧兵如港巴剎已有20多年,在巴剎附近經營託兒所的他表示,他天天都會到巴剎來採購新鮮食材。
“光顧了這麼多年,我已很熟悉巴剎內的情況,而且這裡的菜價會比較便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