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社区动态

|
发布: 6:02pm 06/07/2024

兵如港巴刹

兵如港巴刹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报道:马晓娟 摄影:刘剑英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兵如港巴刹猪肉档在原址最后一天营业,并挂上字条,说明:7月9日新巴刹见。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临别在即,部分于最后一天在兵如港巴刹营业的小贩来张合照做纪念。

(怡保6日讯)“我是在这里长大的,我就睡在档口里,并在巴刹冲凉后直接换校服上学!”

ADVERTISEMENT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营业的,承载着二至三代人的情,靠兜售粮食养活一家人,如今孩子长大接手档口生意,对于这个成长的地方满是回忆,对于暂时的告别,虽然带着不舍心情,却也往前看和期待巴刹完成装修后回返“新家”的一天。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适逢初一,兵如港巴刹的斋菜档口,围绕着购买的人潮。

继熟食档之后,兵如港巴刹档口今日晋入第二阶段的搬迁工作,这次涉及猪肉档、蔬菜档、糕饼档、水果档、杂货档等,至于鸡肉和鱼肉则在星期日搬迁。

随着兵如港临时巴刹将于7月9日(星期二)营业,怡保市政厅将于7月14日在原有的兵如港巴刹拉上黄线,以准备展开工程,所以目前小贩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搬迁工作。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小贩到临时巴刹进行筹备工作,包括调整档台的面积。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部分巴刹小贩已相继将营业基本设备搬运至临时巴刹,例如存放豆芽的缸,以准备在周二营业。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兵如港巴刹小贩分阶段,逐步搬迁至位于大红花路的兵如港临时巴刹。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熟食档迁出兵如港巴刹后,原地留下弃物等待清理。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不少档口已相继迁出巴刹。

临别在即,小贩纷纷和顾客“告别”,并期待大家在新地方“再见”,由于许多基本设备不能带走,所以小贩们也感到不舍得和被逼放手。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雷森南:13岁就来巴刹卖菜。
雷森南:13岁就来巴刹卖菜

菜贩雷森南(84岁)表示,他从13岁,大约1953年就到兵如港巴刹卖菜,菜是父母在住家所种的,而他只读到小学二年级而已。

他记得在1954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当时路上张挂着庆贺女王登基的牌楼,当时怡保是英国殖民地。

他说,兵如港巴刹已有70年多年历史,如今搬迁,他觉得还好,毕竟老建筑需整修。

他说,他一直靠卖菜为生至今,而女儿在2至3年前也接手菜档生意。

他表示,买菜的顾客可说是老街坊,除了兵如港,也有怡保各地的顾客。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曹家伟:档台太重无法搬迁至临时巴刹。
 曹家伟:档台太重无法搬至临时巴刹

猪肉贩曹家伟(43岁)表示,他从小就跟着爸爸来巴刹开档,可说是在巴刹长大,如今由他接手猪肉档生意。

他说,虽然怡保市政厅在数天前安排罗里协助档主运载设备到临时巴刹,但一些已用了数十年的陈旧雪柜和已铺上洋灰的档台无法取走,所以感到有些不舍得。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要搬了,来拍照留念!”郑文仪拿着手机,帮曹佩盈拍照,右为猪肉档主曹国成。

他表示,本身原本只是希望装修巴刹,不是兴建新巴刹,但既然如今兴建新巴刹已成为定局,唯有接受;根据观察,新巴刹的猪肉档口相当宽敞,也希望新巴刹能准时在2年竣工。

他说,由于还有一周时间进行搬迁,所以会逐步搬过去。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黄俊荣:希望数年后退休。
黄俊荣:希望数年后退休

猪肉贩黄俊荣(63岁)表示,母亲于60多年前开始卖猪肉,而他从小就跟来档口,可说是睡在档台长大的,而他接手生意20多年了。

无论是母亲或他都是靠卖猪肉养家,如今猪肉生意越来越难做,因为猪肉越来越贵,光顾者越来越少,许多人“找不到吃”,他也看着同行接二连三结业。

无论如何,他希望搬迁至临时巴刹后,老顾客能继续到那儿给小贩们支持。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张美玲(左)和儿子谢伟伦的鱼档将会营业至周日,对于搬迁,她表示要乐观和开心,当作装修和搬新屋。

鱼贩张美玲(56岁)说,由于目前还有鱼货要来,所以周日会在兵如港巴刹做最后一天营业,鸡档和局部的菜档如是。

她说,母亲早在50年代就在巴刹卖鱼了,而她小时候就来帮忙,自己也卖了40多年,如今儿子也帮忙卖鱼。

她表示,对于暂时告别巴刹她抱持乐观的心,并期待兴建工程完成,重新搬回新巴刹的一天。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我们都很舍不得!”胡凤早(左二)由9岁开始就在兵如港巴刹售卖糕点,小时候前来帮忙的子女也已长大成人,左为大儿子姚德成,右起为小媳妇阿丽莎、小儿子姚德伟和女儿姚德丽。
姚德成:小时候累了就这样睡在档台下

凤记糕饼档主姚德成(52岁)说,妈妈是兵如港巴刹元老级小贩,靠着卖糕饼养4名子女,而他本身是老大,从小就来帮母亲。

兵如港巴刹小贩回忆不舍满满 往前看盼返“新家”一天到来
姚德成:小时候跟着妈妈来开档,累的时候就这样睡在档台下。

他表示,对于暂时告别巴刹感到万般不舍,因为这里留下太多回忆,记得小时的他一早就随母亲来开档,到了中午就是使用巴刹水喉冲凉后,换上校服搭校车上学校,累的时候就铺床垫睡在档台下。

他记得该巴刹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辉煌时期,当时由于巴刹档口应有尽有,而且有很多著名美食档口,顾客很多,而且很多小贩带着小孩做生意,所以小孩也很多,他也时常和其他小孩拾吸水管、汽水瓶盖和用塑料袋抓苍蝇。以前巴刹旁有一个小草场,也是小孩们的游戏之地。

无论如何,他说,人总是要迎向新时代,期待兵如港巴刹的复新,能在旧巴刹中树立了一个良好典范。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