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球,一種常見的民間吉祥物,無論是新春、嫁娶、喬遷新居、開張等喜慶節日,總會看到它高高掛在大門上;掛上門彩繡球,紅彤彤象徵一片喜氣洋洋,讓喜上加喜,幸福感倍增。
繡球源自於中國一種傳統民間手藝,無關宗教色彩,純粹是一種充滿喜慶氣息的藝術品。在男耕女織的遠古時代,女性生來就得學習“女紅”,即指紡織、縫紉、刺繡、編織等美工,惟隨著時代演變,如今懂得這些手藝的人已大幅減少,繡球手藝更是買少見少。
ADVERTISEMENT
黃保發制繡球逾40年
黃保發(65歲)是一名美術設計師,製作繡球已有40年經驗,從傳統方式中不斷創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他早年在臺灣攻讀美術系,回國後在怡保振興購物中心(Crescendo)任職設計師,專門為購物中心設計佈置。
八九十年代,怡保購物中心相繼林立,形成一片繁榮鼎盛景象,每逢佳節各大購物中心忙透了,不僅以促銷優惠招客,在佈置方面也落足心思,形成場下另一番激烈競爭,卻也百花齊放,尤其每年農曆新年的佈置最為人矚目,說是上演一場龍爭虎鬥也不為過。
黃保發說,繡球以紅色緞布折扭成球狀,喜氣滿溢,是農曆新年佈置不可缺的元素。年復一年,他製作繡球的手藝愈來愈純熟,可是他並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反而開始摸索如何能盡善盡美,做出一粒趨近完美的繡球。
他指出,繡球作為吉祥物,人們也會選擇寓意吉祥的數字為其尺寸,譬如3寸、6寸、8寸等,取個好意頭,而且製作過程需一氣呵成,儘量避免在過程中添加布料,以求綿綿不絕的彩頭。
他說,用得上繡球的都是喜事一樁,如果在製作過程中出了差錯,可能就會影響整體美觀,美中不足留下遺憾,因此雖然他身為師傅級人馬,但仍堅持以尺準確測量出每一個長度與尺寸,保持每一個繡球的質量與水準。
沙丁布材質最合適
他表示,沙丁布(Satin)材質軟硬適中,外觀光亮平滑,用以製作繡球最合適;裡邊再加一上層紗布增強支撐力,可以讓繡球看起來更立體、飽滿。
首先,先裁剪出所需的長度,並以火輕燒每一面的角落位置,防止在過程中拉扯導致脫絲破壞美感。接著,在尺的輔助下,以絲帶勾勒出虛線,再把線條中間位置剪斷,以便接下來可捆綁成一節節的狀態。
紅緞布綁成一節節後,看起來像是一根臘腸,這時再借助塑料紮線帶的定力,將“臘腸”串成一串,途中必須用力將之束緊。完成後,將紮線帶連在一起即成了一個大圓形,稍微拉松及整理成繡球狀,基本上就已大功告成了。
耐心 細心 不能急
“繡球手藝並不難做,惟需要足夠耐心、細心與時間,謹記不能操之過急,所謂慢工出細活,一急起來瑕疵百出,手工不夠精緻,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了。”
黃保發自認是完美主義者,每個步驟都必須循序漸進,因為他理解“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道理,只要一個小差錯就足以影響美觀,只要感覺成品不合心意,他寧願拆掉再重頭做起。
他指出,傳統的做法十分隨心,很多老師傅都憑靠感覺和經驗,從不以尺測量,他卻對此有另一番見解。他認為,人非孰賢,無論經驗多麼豐富,大量製作起來始終難免會失手,判斷錯誤,因此他還是習慣以尺輔助,將粒粒完美的繡球送到客人手中。
他表示,他的製作方式創新但不失傳統,後期加入的塑料紮線帶是一個好幫手,比起以往徒手抓著成串“臘腸”,有時難免會因手痠而稍微放鬆,造成每一個小節出現大小不均勻的情況,改良後的效果更好,成功在傳統中突破。
他說,隨著復古浪潮崛起,許多新人會選擇舉行中式婚禮,而繡球就是禮節中不可缺的重要部分,無論是門彩、花車、新郎胸前繡球都大有市場,而且在陸劇大行其道的現在,相信人們對於門彩繡球這玩意兒並不陌生,因此他不擔心繡球手藝會失傳。
他說,繡球製作方式有千百種,許多商業化生產的繡球只注重外觀,裡頭卻零零碎碎,他希望繡球製作者能尊重這藝術品背後富含的寓意,勿忘初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