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华小•不微使命|冷甲巴拉湾华小 融合社区人情味浓




在下霹雳县冷甲区内的巴拉湾新村,有一所非常独特的微型华小,成立初期被称为巴拉湾德兴小学,过后改为巴拉湾华小,这校名一直使用至今。
ADVERTISEMENT
学生4大种族
巴拉湾华小拥有4大种族学生,华裔学生只占一半,另一半由原住民、马来人及印裔学生组成,非华族中,原住民学生占最多。
它是一所融合在巴拉湾社区的学校,几乎所有的村民、董事及居住在巴拉湾新村的华裔孩子,都是这所微型华小的校友或学生。

村民热心参与学校活动
就因为这样,所有的村民,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参与学校的活动,有些热心的校友,会自动自发为学校进行各种各样的维修,让校方省下许多经费。
该校董事长蔡如兴、董事财政李华仔接受星洲日报《大霹雳》社区报访问时说,巴拉湾新村在1948年,由当时的英殖民政府设立的新村,以切断当时马共的食物供应链。
“那时候的巴拉湾新村被两层篱笆围起来,村民进出新村,都得接受检查。巴拉湾华小几乎与新村同一时候设立,而新村内的人们都到巴拉湾华小受教育。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今天。”
蔡如兴:首批原住民学生现已38岁
蔡如兴说,今日的巴拉湾新村拥有100所房屋,却只有约80户家庭,人口300多人。这个华人新村周围有马来裔、印裔村民,还有一个位于巴拉湾村子入口的原住民村。
“在多元种族的环境中,巴拉湾华小一半的学生是村子内的华裔,另一半是原住民、巫裔及印裔学生,学生总数87人。”
他说,原住民家长认为,孩子到华校受教育,日后能更容易寻找工作,况且华小与原住民距离不远,家长也容易载送孩子上课。
“其实这里的原住民将孩子送入华小受教育,已是很久的传统,当年第一批华小原住民学生,如今都已是37、38岁的家长了。”
蔡如兴表示,原住民的家长,非常喜欢到学校参加各种活动,如运动会、儿童节。他们一家人到来,观赏学生各种活动及表演。

校友义务维修校长不知情
“至于巴拉湾新村的华裔村民,已将学校当着是社区的组成部分。一些校友兼家长,看到学校设施损害,会自动到学校义务维修,有时连校长都不知情,看到已损害的用具设施修好后才知道已有志愿者维修了。”
“学生在下午,到校门外的村子多元用途礼堂打球时,也会先将礼堂打扫干净,才开始打球。这种习惯让学生融入村子社区生活,热爱新村。”
蔡如兴形容,这就是巴拉湾新村、华小所展现出的人情味,非常珍贵。

李华仔:设唐手道班中学生也受惠
李华仔表示,巴拉湾华小是一所全津贴小学,学校硬体设备还不错的,有一个活动中心,充当学校礼堂使用。
“学校设有一至六年级各一班,还有一班为学前教育班。”
他说,由于村子交通不太方便,在校方安排,邀请唐手道教练,到校训练学生。
“连已毕业,到村外中学念书的村子中学生,也因而受惠,他们可以在巴拉湾华小参与唐手道班,并受到中学校方承认为中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一。”
他说,学校与油棕园、村屋为邻,校内外都有一片翠绿的草场,环境幽美,许多外来者都对学校环境赞不绝口。
校友各领域成就不俗
“巴拉湾华小自创办以来,就一直培育巴拉湾新村的华裔子弟及附近地区的友族孩子,许多校友都在各领域取得不俗的成就。”
他们表示,巴拉湾华小一直以来,都根植在村民心中,不管他们仍居住在村子,或已移居外地,这所学校,永远是他们内心那所温情满满的母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