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垃圾屋

(新加坡27日讯)新加坡一名男子因长期受踝关节与膝部疼痛困扰,无法处理家里的清洁事宜,导致杂物、垃圾几乎填满了3房式组屋,情况相当吓人。 《8视界新闻网》报道,新加坡文礼基层团队与当地非营利组织“助乐”,昨日协助当地一名行动不便的男屋主进行居家清理和修缮。 负责统筹行动的文礼基层义工陈兴光接受《8视界新闻网》访问时说,事件最初由屋主女儿求助,经评估确定屋主符合接受援助条件,义工于是按程序提供后续援助。 身兼助乐协调负责人的陈高光说,屋主女儿起初发送的现场照片显示,屋内堆满大量水瓶、塑料瓶与垃圾袋,当中包括许多还未打开的包装食物袋。 “如果以1到10分评分,当时状况严重程度已达8分。” 他说,屋主的3房式单位,约四分之三空间被物品占据,仅留狭窄通道可通行。 他表示,由于屋主长期受踝关节与膝部疼痛困扰,腿部严重肿胀,无法弯身处理厨下垃圾,导致废弃物长期堆积。 他说:“屋内另有香灰与人类排泄物散落,环境已构成健康和安全隐患。” 陈兴光表示,义工先将垃圾及塑料瓶装入黑色垃圾袋,再置入垃圾桶,垃圾桶装满后由人员搬运下楼更换空桶,循环往返直至清空。 他说,另有团队负责地面清洗与墙面粉刷,并将获捐家具搬入,改善居住条件;清理过程共10小时,从早上9时开工,到傍晚6时才结束。 他表示,囤积往往非有意为之,而是健康困境与生活压力长期累积的结果,社会应以理解与耐心应对。
3星期前
(新加坡23日讯)新加坡一对中年夫妻为了养鸟,在租赁组屋收藏四十多个鸟笼,却缺乏照顾,房子变垃圾屋,而且笼里的鸟尸没清理,导致被堆积如小山的蚂蚁啃食,甚至在鸟笼底下的纸箱发现蚁窝。 《新明日报》报道,新加坡“让希望活下去”义工组织创办人潘迎芬,每周会带领义工团队帮忙清理当地的垃圾屋,今年已清理至少40间垃圾屋。 她说,她今年5月曾帮助一对华族夫妻,一家人育有六七名孩子,住在新加坡北部的1房1厅租赁组屋,家里被指“收集”多个鸟笼和饲养小鸟。 “那些鸟笼遍布客厅和厨房,甚至摆在洗衣机和洗碗盆上,厕所也挂了多个鸟笼,家里应有40个鸟笼,有的里面有小鸟,有的没有,其中有两三个笼里的小鸟都死了。” 她透露,她那天和约35人的义工上门清理,可是对方家里的杂物堵着大门,要进入都很困难。 她指男屋主说小鸟怕亮,索性拆下厨房和厕所的灯,导致家里十分黑暗。 “义工从早上清理到傍晚,10小时后才清理干净。” 印象最深刻的,她指在清理其中一只鸟尸时,看到一群黑压压的蚂蚁,堆积如小山般,在笼子里啃食鸟尸。 “这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我的义工还在鸟笼下的纸箱发现一个蚁窝,看到头皮发麻,我叫义工赶紧用大垃圾袋,把鸟笼和纸箱套上后全部拿去扔掉。” 潘迎芬说,囤积癖与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无关,很多患者以为囤积只是“收集”,但她总结多年心得指出,收集物品后会整理与分类的才叫“收集”,不会整理与清理的就是“囤积”。 义工组织负责人:囤积案例 女屋主较多 新加坡宏茂桥中学社工行动温情满人间创办人沈龙团说,今年已帮忙清理约20间垃圾屋。 “每次清理前,我们都要与对方联络,了解他们的情况与需求,再约好时间上门清理。在当局成立新加坡家居整理行动联盟后,我们要帮助的住户也越来越多。” 他也透露,自己接触大部分囤积者都是40到60岁,其中以女屋主较多。 “有些女屋主的孩子不在身边,才通过囤积物品希望得到孩子的关注;也有的因为孤单或没有安全感。而我遇到的男性往往是之前从事工艺职业,因此会一直囤积旧物。” 当局首半年清理308起垃圾屋 由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与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于今年初成立的新加坡家居整理行动联盟,截至今年6月已协助改善308起囤积案例。 此外,还有450起案例还在处理,这与2021年12月的253起相比有所增加。 该联盟有28名成员,来自新加坡建屋局和民防等政府部门,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社区组织、私人机构等;联盟旨在与受囤积影响的家庭互动,帮助他们改善问题。m5 
4星期前
(新山2日讯)大丰花园臭名昭著的垃圾屋经过一个多月的清理已大致“屋归原貌”,协调处理这项投诉的新山市议员黄丽云指出,当局已找到最好的方案解决问题,以免屋主重蹈覆辙。 新山市政厅是在7月27日,对上述位于苏特拉6路的“垃圾屋”出手。 一起参与清理行动的柔佛州固体废料管理机构(SWCorp)、南方环保有限公司(SWM)、宽柔中学校友会人员及一批热心义工,将屋主长年累月堆积的各式垃圾,从屋外清理到屋内,经过多番努力,才“还原”这间双层排楼的原貌。 黄丽云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由于屋主二十多年来不断捡拾及囤积垃圾,间中,新山市政厅虽接获多次投诉并展开行动,但屋主的不良习惯仍改不掉,使问题反复发生。 “因此,今次虽然动员多个单位和多名义工参与,居民及了解事件的民众,都怀疑问题是否能一劳永逸解决。” 黄丽云说,她了解居民和一些民众有这方面的顾虑,因此,经过多方探讨后,找到了一个可解决问题的办法。 她指出,早前,一名参与清理工作的义工李家伦(43岁,商人),答应租下屋主的房子充作员工宿舍,并时时关注屋主,以免他再次捡垃圾、收垃圾。 她说:“这样,75岁的独居屋主不仅有人照看,也有一笔稳定的收入,不需再捡拾回收品。” “早前,我们已和屋主协商,他也答应了,双方最终在9月25日签下合约。” 她提到,将屋主高达60吨的垃圾和回收品清空后,李家伦现在也协助屋主进行一些小装修,因为该双层排楼已年久失修,除了有白蚁,还有蛇鼠蟑螂,环境卫生相当糟糕。 “我们也希望给屋主一个乾净的家,相信这样会对他反复无常的情绪起著积极作用。” 不过,她说,屋主在上周突然身体不适,李家伦接获通知后,已协助召来救护车将他送往新山苏丹后阿米娜医院(中央医院)治疗,目前还在医院观察中。 她表示,由于很多人关注这起事件,她认为有必要通过媒体让大家知道事件进展。 另一方面,她也想借此平台感谢早前提供帮助的各方,包括今日一同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李家伦和参与整个协调工作的新山老报人舒庆祥。 黄丽云透露,有感李家伦和舒庆祥协助,让困扰当地居民多年的事件能以更好的方式解决,新山市长拿督莫哈末哈菲兹不久前也特别向两人颁发了“好市民奖”,以表扬他们的热心。
2月前
2月前
(新加坡7日讯)3年长兄妹挤垃圾屋20年,年过70的二妹为赚六七元(新币,下同)仍每天风雨不改捡纸皮,也靠各方资助养活一家人。 妇女欧亚杨过去数十年里,一直和家人住在大巴窑的组屋单位。她如今已是78岁高龄,但每天依旧靠捡纸皮换取微博的收入。 《新明日报》记者日前于晚上10时许上门,欧亚杨才步履蹒跚地推着一车纸皮回家。她受访时眼中满是疲惫,说每天都要捡纸皮到半夜,一日都不敢停下,否则生活难以为继。 她透露,同住的哥哥今年87岁,弟弟则是67岁,三人皆单身,因此无法寄望伴侣或子女照料。 过去父母尚在时,一家人挤在两房式单位内,日子已是非常拮据。后来父母去世,3兄妹过去20年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除了生活困苦,大哥还有心脏问题,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必须靠年迈的欧亚杨照料。每隔数月,她就带着哥哥去医院看病,过程对两位老人家颇具挑战性。 “我虽然也是妹妹,但当姐又当‘妈’,真的很苦。” 欧亚杨还说,她每天到附近的咖啡店捡纸皮,然后用手推车推去卖,一天要走好几趟。纸皮每公斤仅售6分钱(约20仙),而她每天风雨无阻最多也只能赚到六、七元(约20、23令吉)。 区区数元钱,却是欧亚杨购买洗发水、沐浴露等必需品的重要资金。至于每天的饮食,她则得依靠咖啡店各摊主的善意。 欧亚杨家中的客厅堆满杂物,几乎难以落脚,环境十分脏乱,站在门口就能闻到些许异味。 老人家坦言,家中脏乱已是数十年的老问题,并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久久未能解决。 见鼠乱窜闻异味 邻居忧卫生隐患 邻居指“垃圾屋”传异味并有老鼠乱窜,为住户的居住环境忧心,也担心卫生、安全隐患。 隔壁邻居赛谢(39岁)指出,由于杂物堆积问题,几乎每天都会有老鼠出现在走廊,而且不时会传来尿味,他被迫关紧自家门窗。 他透露,此前走廊也堆积了大量杂物,进出很不方便,加上他母亲已经年迈,需坐轮椅,进出时都会受到阻碍。 “我们就住在隔壁,而且是角头单位,若发生火患,将面临无路可逃的困境。” 他说,每天傍晚都看到老鼠在走廊爬行,之前还曾看到老鼠沿着铁门爬进欧亚杨的屋内。 另一名不愿具名的邻居则说,欧亚杨一家人鲜少和人交谈,跟邻居关系并不和睦。 “幸好我住得比较远,虽然曾见过老鼠,但并没有爬进我的家。我也看到该户居民在靠近电梯处放置粘老鼠的板。” 35义工齐心协力 今早义工组织“助乐”约9时抵达单位,带来大量清扫工具,包括消毒水、抹布、水桶、扫地工具以及杀虫剂等。 组织创始人吴建麟(47岁)受访时透露,共有35名义工来帮忙。 据观察,屋内垃圾太多,需十多名义工站在楼梯上传递清理出来的垃圾袋,也有义工用手推车通过电梯运送垃圾下楼。至截稿前,清理工作仍在进行中。 为三兄弟妹募捐 义工组织协助清理单位,并为三兄妹募捐。 “助乐”日前已到访欧亚杨住家,并在脸书上讲述单位情况。帖文中道明欧亚杨的困境,并呼吁热心公众一同协助她清理住家,改善居住环境。 帖文也发起募捐,让公众各凭心意捐赠善款和赞助住户其他所需物品,包括桌子和橱柜等。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新加坡5日讯)新加坡一个租赁单位变成垃圾屋,蜘蛛网和纸皮遍地,床褥沾满粪便,甚至还有蛆虫和虫子,各类杂物堆积如山,当地志愿团队出动20人,帮六旬阿叔清理住家。 《新明日报》报道,新加坡“让希望活下去”义工组织,日前走访当地牛车水万达街第5座组屋,发现4楼的一房式单位卫生环境极其糟糕,成员得费时费力,帮助住户完成清理工作。 组织创办人潘迎芬4月20日当天带领成员到该组屋做家访,挨家挨户寻找需要帮助的居民。 当个别成员敲响阿叔房门,发现对方家里卫生堪忧,便立刻通知她。 “单位到处是污垢和垃圾,床上和地上还有屎尿等污垢,我们当下就动手清理。” 根据照片和视频显示,阿叔家中卫生相当恶劣,各类杂物堆积如山,包括旧衣物、报纸、塑料袋、脚车轮胎等四散各处,几乎无处落脚。 蜘蛛网也随处可见,洗碗槽严重堵塞,冰箱水果腐烂生虫。 最让人惊恐的则是睡床,成员掀开床单,映入眼帘的是沾着成堆粪便的床褥,上面还有数十只虫子和蛆虫到处乱爬。 潘迎芬动立刻动员20名成员,负责丢垃圾、清洗家具、洗厕所等工作,大伙合力完成任务。义工随后还帮阿叔理发,并购买新的床褥。 《新明日报》记者本月1日走访该单位,应门的是62岁的廖姓阿叔。 早前经过义工清理,单位内的情况大有改善,但记者上门时又显得相当杂乱。 据观察,4月20日刚换过的床单如今遍布污渍,地上也满是杂物和斑斑点点的痕迹。 廖先生说,他与弟弟同住,各自占据半间单位;他指弟弟忙于工作,平时也难以打扫或照料他。 他指自己身体虚弱,无法工作,每月仅靠政府的津贴过活。 他也透露自己还有大小便失禁的问题,床上和地上难免会有屎尿污垢。 “我也不想这样,如果控制得住,怎么会让自己变成这个样子。” 廖先生的饭食则是依靠福利团体每天送上门,卫生问题则无力顾及,他对自己的困境既无助又无奈,也希望能够得到当局的帮助。 年轻志愿者吓到尖叫 潘迎芬说,虽然团队常年在全岛各处帮助身处困境者,但部分年轻成员承受能力尚有限,在廖先生住家进行清理工作时,一时间被吓得不轻。 “除了蜘蛛网,蛆虫和垃圾到处都是,厕所的屎尿污垢与气味,也令人难以忍受。那些孩子进去后吓得一直尖叫,但还是强忍着完成清理工作。”
7月前
8月前
8月前
(新加坡8日讯)居民申诉,宏茂桥一带有垃圾屋,男子多年来囤积物品,甚至“溢”出门外到走廊。市镇会指出,已数次协助屋主清理放在公共区域的物品。 有读者通知《新明日报》,指宏茂桥10道第456座组屋出现垃圾屋,而且情况已持续多年。记者走访时,发现垃圾屋外确实出现多袋物品,甚至还占据了走廊一部分,而大门也因此无法关闭。 附近居民林先生(59岁)受访时说,情况已持续超过10年,一直没有改善。“单位内住着一个70多岁的男子,我们偶尔会打招呼。” 他说,由于妻子行动不便,非常担忧垃圾屋带来的安全隐患。“我妻子坐轮椅,万一着火怎么办?我也害怕有白蚁,家具都会遭殃。” 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邻居称,姑且还能容忍男子的习性。“只要东西不要堆积到我家门前,我都能接受。至于气味,我觉得还好。” 市镇会:已数次清理 将继续提供协助 宏茂桥市镇理事会受询时指出,确实接获通报,指单位外囤积着大量物品。“自2021年开始,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已数次协助屋主清理放在公共区域的物品。” 市镇会指出,尽管定期检查,屋主还是照样把物品放在同处。市镇会继续积极主动解决,以及定期检查,并清除物品。 此外,市镇会也与建屋局(HDB)紧密合作,进一步提供援助,在有需要时,清理单位内的物品。“我们想提醒居民,需要保持公共区域通畅无碍的重要性。这可减少伊蚊滋生和潜在的火患隐患。” 市镇会将继续与居民互动,提供必要的协助,来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居住、工作和娱乐的好环境。 邻居:清理不到一周 又会开始囤积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邻居受访时指,他们并没有向有关当局投诉。“其实投诉也没用,就算清理了,过了几天又开始堆积物品。” 邻居林先生受访时说:“清理后确实不到一个星期又会开始囤物品,有时就连清洁工都生气。”  记者走访时发现,垃圾屋的东西虽然堆积如山,但并没有飘出异味。记者尝试找男子,但他没有在家。
9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