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渔业

19小时前
6天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怡保23日讯)怡保鱼商公会会长黄智贤指出,当今经济与商业环境变化迅速,渔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市场管理机制不透明,人手短缺、年轻人对行业兴趣缺乏、运输与运营成本节节上升等问题。   黄智贤是在该会庆祝第79周年纪念暨颁发第44届子女奖励金晚宴上致词。他也说单打独斗已不合时宜,唯有团结一致,才能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呼吁同业们踊跃参与公会活动,公会将会致力于引导会员迈向更专业,更现代,更具吸引力的产业未来。   吁带动青年走进公会 他也特别强调公会并非只是长辈间的交流平台,而是一个跨代共进、共同学习、扶持成长的行业组织,鼓励所有会员带动子女走进公会,认识行业,参与其中,年轻一代是行业的希望,欢迎他们加入理事会,参与公会的各项事务,公会需要新思维,新技术与新力量,年轻人的加入,将注入更多活力与创新动力。   他也特别感谢历任会长、理事与顾问们多年来无私奉献,也感谢所有会员一路以来的支持与信任,更感谢政府部门对公会持续的关注与协助,这晚不仅是一次晚宴,更是一份团结与希望的传承,愿大家一起携手并肩,把握当下,迎接未来,让怡保鱼商公会继续在渔业界发光发热,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他说79年的积累,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怡保鱼商公会用历史写就信誉,用团结铸就力量,用愿景引领未来,公会将继续秉持为会员谋福利,为行业谋发展,为社会作贡献的宗旨,深化会员间的沟通协作,拓展对外交流资源,致力成为连接政府、企业与社会的重要桥梁。   设奖励金鼓励孩子精进求学 他表示设立奖励金的初衷,是希望给予业者家庭正向激励,鼓励孩子们在求学路上不断精进,也借此提升鱼商行业的社会形象与家庭教育水平,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力量,我们深信,只要孩子们愿意努力,社会与公会都会在他们背后给予支持。    
3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笨珍讯)提起奎笼,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龟咯的奎笼渔场,当地居民大多以经营奎笼为生。《星洲日报.学海》柔佛州学生记者队不久前走访一家历史悠久的奎笼渔场,采访其老板,深入了解奎笼经营的真实生活。 奎笼业者陈建辉(32岁)于大学毕业后返乡接手家族生意,经营已有29年历史的奎笼渔场。作为第三代继承人,他在这一行业坚守6年。他在受访时坦言,经营奎笼绝非易事,这份家族传承的事业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责任。 据陈建辉介绍,奎笼的起源受环境影响,正如俗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其祖父时代,龟咯的渔民靠捕鱼和养鱼为生,其祖父遂开创奎笼养殖,开启了以养鱼为业的生活。 谈及为何接手奎笼生意,陈建辉坦言,大学毕业后他曾考虑外出打工,但最终选择继承家族事业。他认为,经营奎笼比打工收入更高,压力较小,且时间灵活。“这是一份家族生意,管理起来相对轻松,心理负担轻,时间也更自由。” 日常工作:喂鱼 换网 撒麻药水  尽管是家族生意,日常工作却充满挑战。陈建辉每天早上8时便到奎笼开始作业,喂鱼、换网、撒麻药水是每日必做之事。喂鱼尤为艰巨,因奎笼采用小鱼喂养大鱼的方式,他需每天从码头运送数吨小鱼至奎笼,捞起后按鱼种分别喂养。喂鱼后需更换渔网,为保持鱼类生存环境,每天更换3至4张网。 他表示,网内常积聚泥土、贝壳,若不及时更换,网会变重,换网难度加大。换网需技巧,至少4名壮汉拉直渔网后才能拆卸。换好后还需清洗渔网,每张网耗时20至30分钟,洗净晾干后归置存放,以备下次使用。 陈建辉接着介绍了区分大鱼与小鱼的工作。由于每批鱼的成长速度不同,为避免大鱼吞食小鱼造成损失,分类工作至关重要。工人会向水中投放对人体无害的麻醉剂,使鱼短暂麻醉,减少分类时的挣扎或跳跃,既保护鱼类免受伤害,也让分类更顺畅。渔场养殖约十余种鱼类,包括金昌、银昌、石斑、老虎斑等。同一品种、相似大小的鱼被安置在同一渔网内,可见区分大鱼与小鱼的复杂与艰辛。 下午约1时,陈建辉等人进入休息时间,时间因海水涨退潮而异。涨潮时水质浑浊,鱼儿不进食,需待水清后再投喂。除了上述工作,渔场产品销售同样重要。陈建辉透露,奎笼主要从事批发业务,将鱼类销往本地巴刹并出口新加坡。 眺望无际海岸线舒缓疲惫 每日重复繁重工作的陈建辉等人,仅靠渔场内5名员工完成,令人叹服。“其实挺累的,”陈建辉苦笑道,但相比过去,如今已轻松不少。他回忆2016年,政府对外劳政策极为严格,奎笼仅剩他与父亲打理,那是他经历的最艰难时期。 他坦言,奎笼行业充满体力活,身体难免疲惫,但工作之余能欣赏海景,眺望一望无际的海岸线,令人心旷神怡,舒缓疲惫,堪称人生一大乐趣。他还分享了童年趣事。作为土生土长的龟咯人,他小时候生活在设施简陋的环境,家中地板多由木板铺成。他曾骑脚踏车时不慎踩翻木板,跌入海中,成了“落汤鸡”。这桩糗事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渔业看天吃饭 只能祈求“妈祖” “渔业风险极高,最大的挑战是天气。人力无法左右天气,只能‘看天吃饭’。” 雨季或天气不稳时,鱼群易生病甚至死亡,导致渔场无收入甚至亏损。此外,海床后移使泥土堆积,鱼排需不断后移以防鱼群搁浅。浅海区域微生物滋生,也易引发鱼病,降低存活率。因此,天气对渔业至关重要。遇恶劣天气,陈建辉坦言只能祈求“妈祖”庇佑。他回忆有一年受红潮影响,渔场亏损近50万令吉,严重者甚至高达300多万令吉。 陈建辉指出,渔业最大的挑战在于经济压力。养鱼成本持续攀升,过去每公斤仅30仙,如今飙升至2令吉,增幅超过一倍,而鱼价却几乎未涨。渔场每网约1500公斤鱼,共有200多网,成本激增的负担可想而知。这不仅加剧经营压力,也放大风险。 开支大补贴难解燃眉之急 此外,政府对渔民的补贴有限,仅提供渔船燃油优惠,难解燃眉之急。陈建辉透露,奎笼每月开支至少10万令吉,若遇生意低迷或恶劣天气,极易陷入负债。从鱼苗成长至1公斤需约1年,其间油费、人工、饲料等费用高昂,需靠其他批次鱼的销售补贴。若遇极端天气或换网失误导致鱼群逃逸,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如今科技如此发达,难道没有技术能改善现状吗?”学生记者队问陈建辉。 技术功能单一难解根本问题 他解释,现有技术性价比低且功能单一,难解根本问题。以自动喂食器为例,虽可省力、方便喂食,但仅此而已,无法降低成本,意义有限。从性价比看,机器远不及人工划算——不仅功能单一,一台机器的成本可能高达奎笼2-3个月的收入,收益远不值其价。因此,技术应用仍需谨慎考量。 谈及国内渔业发展,陈建辉认为,国内外技术差距不大,但受环境和资金制约,国内缺乏大船和大型设备支持深海养殖,相关技术研究较少。 他进一步指出,国内外养殖方式差异显著:国内多采用水上奎笼,国外内陆地区则偏向陆基水产养殖。陆沐浴基养殖通过过滤系统净化海水,水质更优,鱼存活率更高;但海上奎笼养殖的鱼因受水流冲击,肉质口感更佳。 陈建辉坦言,近两年行情低迷,奎笼生意持续下滑。他考虑未来转型,开放渔场供游客参观,减少鱼量以腾出空间,但目前仅为初步构想,奎笼仍以养鱼销售为主。   学记感言: 大海亦赋坚持的力量 访谈结束后,学生记者队与陈建辉合影留念。热情的他安排渔船,带队前往海上奎笼参观。记者队有幸亲手体验喂鱼与捞鱼的乐趣,并近距离观察工人作业,深刻感受到渔业的艰辛。这趟采访让学生记者队不仅了解行业辛劳,也引发反思:在享受父母给予的便利时,是否体会过他们背后的付出与汗水? 凝望波光粼粼的海面,正如陈建辉所言,大海似有魔力,吸引人心,令人忘却烦恼与压力。海风轻拂,带来清凉,广阔的蓝色世界仿佛洗涤心灵。这片海是陈建辉的生活,亦赋予他坚持的勇气与力量。或许正是这份热爱与韧性,让他在这浩瀚波涛中屹立不倒。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8月前
8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