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烧肉

离开家乡到城市生活,已经有多年的光景。在这个异地,我适应得很好,无论是食物、环境、工作、社交等,我都能很快习惯。唯独是这城市的云吞面,这么多年,我始终无法适应。 这些年来,每当来到云吞面摊或专卖店,我都习惯点一份“干捞幼面”,而忙得不可开交的老板或店员这时就会稍微迟疑,抬头反问:“云吞面?”我总是略带尴尬笑笑点头。是的,我又忘了,在这里应该唤作“云吞面”。无不例外,老板或店员接着又问:“叉烧云吞?”我勉强点头,心里却伴着一丝失落,因为我心中,云吞面应该像家乡的“干捞幼面”一样,并不仅仅是“叉烧云吞”。 这些年尝试在这城市里寻找熟悉的味道。每次满怀期待地叫上一碟云吞面,却总是以失望收场。我的失望不单是对于叫法,更是面条的口感与配料。 在这城市里,我所品尝到的云吞面大多数不达标,既没有韧性,也缺乏嚼劲。很多时候,我嘴里吃着虽是云吞面,但我觉得更像条状的面团,无法令人满足,每次我都败兴而归。 酿料配搭像开盲盒 而我也还未接受,这城市云吞面的配料只是叉烧云吞,或是烧肉、烧鸡、水饺之间的单调配搭。虽然这才是城市里吃云吞面的标准,但是偏偏我这个外地人不能入乡随俗,固执地要与家乡的干捞幼面作比较,无法在这节眼上妥协。 逐渐地,我在这城市也不怎么选吃云吞面了,因为难得好吃的云吞面,近几年越见稀少。曾经慕名光顾一家30年老字号的云吞面摊,满心期待,却在面条放进嘴里时彻底失望。面条不但冰冷没完全烫熟的,还黏在一起成团状拨不开,加上少得可怜和烤得焦黑的叉烧,还有贵得离谱的价格,那次的经验从此让我对这城市的云吞面更加不抱任何期望。 相比之下,我家乡的干捞幼面可不一样了! 我不曾忘记师傅的标准烫面动作。他们会先把云吞面快速地放到沸水烫熟,再起面过冷河,接着把面条放入预先调好的酱油、老抽、胡椒粉和葱油搅拌均匀。上碟前,还会在面条上撒上炒得香味四溢的猪肉碎、猪油渣和葱花,当用筷子夹起面条放入口,面条还保持弹性十足,时间拿捏刚刚好。 犹记得曾经带沙巴山打根朋友吃过家乡的干捞幼面,竟然和他心中所挂念的山打根弹弓面如此相似。久未回家乡的他,边吃边点头赞道好吃,激动得连续吃了三大碟,我想他当时对家乡的思念必定得到安抚。 而我,最爱的家乡干捞幼面吃法,是除了面条以外的各式配料。叉烧、炸云吞、炸腐竹、炸肉丸绝对不可或缺;另外更附上一碗清汤,里边装有鱼丸和各式酿料如:酿豆腐、酿豆腐卜、酿矮瓜等。这些酿料以猪肉为馅,个子比较大,饱足感十足。每家面摊的酿料自由配搭,略有不同却又如此相似,就像开盲盒那样,不等面条端上桌,都不知会是什么配搭。 每一次有机会回乡,我都会趁机外出,叫上一碟干捞幼面以解相思之瘾。老板或伙计,大家心照不宣,会直接用云吞面条煮面,酿料也不会局限于“叉烧云吞”而已。 家乡有一家在小贩中心屹立两代的面摊,是童年的记忆。小时候印象深刻的是高高瘦瘦的老板总是叼着香烟煮面的画面。那个时代没有良好的卫生观念,只要好吃,哪管他如何制作? 当时的面也确实美味,弹牙的面条,配以独特香味的浓郁酱料,加上各式配料,多吃几碟也不嫌腻。其中,他家干捞幼面必备的就是全手工制作的炸肉丸和鱼丸。炸肉丸类似福建人的“粕丸”,以半肥瘦猪肉碎为主,再配以沙葛丁、洋葱丁及其他调味料搅合,挤出一颗一颗圆圆的丸子,下锅油炸。炸肉丸口感非常丰富,谗人得很。手工鱼丸同样新鲜弹牙,鱼肉饱满,也是老板用心手打自制。 后来,老板的儿子接手档口,水准却不比从前。大家还调侃着是因为没有烟灰掉进面条“调味”,才失去了食物原有的美味。虽然如此,这家面摊,还是游子回乡必尝的味道。 偶尔,我还是会光顾其他面摊。在我最近一次回乡,同样点了干捞幼面。端上桌的依然是熟悉的面条,配料却明显少了。听说,老板怕流失顾客而不敢贸然起价。为了留住顾客,唯有减少配料。这年头,物价高涨,连一碟小小的云吞面也抵不住冲击,需要变相起价,才得以生存。 小镇上近年也陆陆续续开了好几家新的面摊,而我这一次竟然在某面摊吃到只有叉烧云吞为配料的干捞幼面,顿时诧异不已。曾几何时, 小镇也学起城市买起这款云吞面,价格也和城市不遑多让。当时心情马上低落,感慨万分。 在家乡的几天里,尝试了不同的面摊,却发现少了以往的味道,心中难免落寞。虽然明白这就是岁月的变迁,所有事物都会跟着时间改变;但我只是简单地希望,干捞幼面能够不改变——因为那是我对家乡的怀念。
3月前
5月前
8月前
8月前
8月前
9月前
9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北马咖哩面的汤水和配料较鲜明统一,分两大类,槟岛的椰浆较多,汤水偏白,靠辣椒油调味。配料以鲜蚶、猪血、虾仁和豆卜为主,特色是有形无味的发水鱿鱼条。少数以鸭血号召…… 咖哩面,是北马人叫的。在中马是咖哩叻沙,或直接叫叻沙:在北部是酸辣的亚叁叻沙。南马最贴切:辣沙。配合大众口味 ,大多辣沙都不辣。就像清汤面,比喊抓贪污的大官还不清。 曾经,一生中最爱的面食,除了云吞面和粿条汤,就是咖哩面。小时候的咖哩面档,一般兼卖清汤、干捞、亚叁叻沙,所以配料不会太统一,大多和其他面食共用:叉烧、鸡丝、鱼饼,加一两匙鲜蚶。正规咖哩面,除了蚶,还会有猪血。标配是豆卜,有者加长豆,个人不喜欢:软绵绵没有什么味道,也吸不到什么汤汁,凑热闹成分居多。 年岁渐长,足迹踏遍全国后,发现北、中、南马的咖哩面,以北马的汤水和配料较鲜明统一。北马咖哩分两大类,槟岛的椰浆较多,汤水偏白,靠辣椒油调味。配料以鲜蚶、猪血、虾仁和豆卜为主,特色是有形无味的发水鱿鱼条。少数以鸭血号召,这可比猪血细滑多了,是另一层次,路过不会错过。 海角鱼村的,椰浆不多,有的还会下香茅、南姜等,味道清鲜而复杂。配料可就精彩:带壳小虾和切块魔鬼鱼;另有小鲨鱼、甘望鱼、沙丁鱼、鳗鱼段、墨斗、苏东圈等,视当天渔获而变化。吉打的还可以配一碟炸虾姑,最开心是可以加半个卤蛋。 中、南马的搭配不一,主要的分别是会下猪皮、腐竹和鸡肉,还有后期异军突起的烧肉。在北马和怡保,这是另外打包来配的,最好是几人抢食大叶婆包着那种,分外滋味。 也有豪华版的海鲜咖哩面,任加大虾、鱼片、啦啦等。可以瓦煲上,五六十元一煲等闲。最无聊是那种满到泄的“火山”、“巨无霸”:就什么都堆在面上,发明的人算有创意。根据这个理论,可以支持一下老伯伯和小丑快餐,倒一桶炸鸡和三粒大汉堡在面上,上网分享,包你一夜爆红。 [nonvip_content_start] 新加坡以“加东叻沙”为主流,特色是带浓烈虾米味的浓椰浆,用濑粉。这粉不吸汁,和日本乌冬面一样,是人类最无聊的发明之一。咖哩面的原配,本就是面:黄面。 最不能忍受的,是那种“没有血蚶就不是咖喱面”的“食家”理论。吃过最好的咖喱面是没有蚶的,也不在槟城。好了,庇能人息怒:当然是你们开的啦。还有变态式的把几十颗血肉模糊的蚶淋在面上的吃法,个人功力不深,无福消受。 不会去动的,还有一种把白斩鸡当配料的咖哩面。惨白带血的驱体,躺在鲜红汤面上,壮烈而惨美。白斩鸡和咖哩,貌不合,神更离。 无论如何,过去一直以为是肉不熟才带血,所以排斥这个吃法,好此味的损友解说:鸡在烹煮过程受热,骨髓膨胀,残留的血红素自然由骨缝中渗出,肉是全熟的。受教了。等下就试试。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