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温度

曾经,我梦想成为一个书架——让人们能够驻足,取下一本书翻阅,然后被里头的文字触动,沉浸其中。我渴望我的书被人带回家,放在枕头旁,被翻得卷起边角,甚至留下折页与笔记。我以为,这才是一本书的使命。 后来,我的小说出版了。 怀着忐忑,我走进书局,想看看它的位置,是不是被放在显眼的地方,有没有读者停下来翻阅。然而,当我找到它时,它正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书身积累了一层灰。我伸出手,指尖轻轻划过,心中泛起一抹淡淡的忧伤:灰尘,代表着无人翻阅,无人带走,无人在意。那一刻,我难掩失落,不由得自我怀疑——我写这本书,真的会有人想读吗? 伤心书本被冷落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久,但忙碌的日子不允许我过多纠结。我也从最初每次经过书店,都忍不住想伸手擦拭书上的灰尘,到后来变成只有在偶然闲暇时,才会这么做。 多年后,我经营起了一家桌游店。 这里没有整齐排列的书籍,却有各具特色的桌游;不同于书店的静谧,这里充满了欢笑与讨论声。玩家们围坐在桌前,为了出奇制胜绞尽脑汁,因为赢得比赛而兴奋不已。我看着这一切,内心格外满足。 而这里,也有灰尘——每天营业前,我都会花时间打扫店里的卫生,除了细小的砂石,偶尔还会扫出几根长长的发丝。可奇怪的是,这些痕迹并不让我厌烦,反而让我感到安心。 因为对我而言,这些发丝、微小的尘土,证明了这里有人来过,有人待过,有人真正享受过在这里的时光。这是一种存在的印记,一种时间流动的证明。 我忽然想起当年在书局里的自己,想起那让我伤心的灰尘。彼时的我只看到书本被冷落了,却没想过,也许它的存在本身就已弥足珍贵。只是那时的我还无法明白,并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需要被即刻认可。 灰尘落在书上,意味着它仍在等待与人相遇;而发丝落在地上,意味着有人已经来过,留下了痕迹。这两者看似不同,实际上却都带着某种温度。 有一次,一位熟客带着朋友来店里玩桌游,临走前,她对我笑着说:“这里真的很棒,每次来都很开心。”那一刻,我心里浮现出一种久违的感动,仿佛当年的那本书,终于被某个合适的读者翻开。 我想,无论是一本书还是一家店,无论是夜阑独自的创作,还是热闹非凡的交流,本质上都在寻找一种与人的连结。这么想着,我突然不再害怕书上的灰尘了,就像我不会厌恶地上的头发——我只是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它们。 毕竟,有些故事,需要时间才能等来合拍的读者。而有些快乐,只要有人留下痕迹,便是最好的证明。
6天前
我接过袋子时,指尖触到几处洇开的油渍。阿雄额角还沁着薄汗,轻快铁穿越大半个城市的颠簸,6个包子在袋里依然保持着出发时的队形,褶皱里积着未散的热气,像6枚圆润的月亮。 这是第一次收到根登新村的住家包子。顺着联邦大道往北40公里,那个地图上小到会被睫毛扫过的村子里,那村妇的面案永远蒙着潮湿的棉纱。凌晨3点的井水要分3次醒面,老面种在陶缸里呼吸的节奏,比任何计时器都精准。虾米得用炭火烘出脆响,沙葛丝拌进猪油渣的瞬间,铁锅会发出幸福的叹息。 我见过夜市工厂流水线上的包子。它们列队穿过蒸汽隧道的样子,像被驯服的云,每个褶子都精确到毫米。发酵箱里恒温催发的面团,永远学不会在晨露未晞时自然醒转的慵懒。虽然没有看到那些标榜“手工制作”的标签,不过可以想像那是流水线尽头机械臂盖下的钢印,像夜市都市人社交软件上格式统一的笑脸。 阿雄说包子要坐12站轻快铁才好吃。摇晃的车厢是最后的发酵室,台阶的震颤让馅料找到最妥帖的位置。那天慢去轻快铁站接他,他抱着袋在车站成雕塑。6枚包子正在他臂弯里积蓄余温,弧形表皮泛着釉色光泽,像从宋代瓷窑里捧出的秘色瓷。 村妇揉面时总哼着客家小调,案板震动惊醒了檐下的麻雀。那些在机械流水线上消失的指纹,都藏进了面皮的肌理。当城市在预制菜包办的餐桌上失去记忆,根登新村蒸笼仍在清晨6点准时吐纳云雾。每个不规则的褶皱里,都蜷缩着拒绝被模具定型的灵魂。 轻快铁通道的穿堂风掀起阿雄的衣,他护着纸袋的样子像护着初生的雏鸟。我知道明天早上办公室的微波炉里,这些翻山越岭而来的褶皱,会在加热的轰鸣中再次舒展成柔软的模样——正如我们终将在程式化的人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发酵方式。
3星期前
我的记忆不好,追忆也很贫乏。 读到这句话时,自己无法准确形容的感觉被具象化了。是在哪里看过呢?印象中是一本蛮新的书,字列打直排列的,是台湾出版的、应当是日本作家的书。 突然想起这句话,是源自于我找到的一块表。深褐色的表带,表盘被一圈金色包围,背面是活动式的,能看见内里的零件。轻轻转动手表,观察一圈,看齿轮静止不动。 我知道这是爸爸的表。我的家人不怎么戴表。不过我曾经戴过好几块表,算是家里戴表最频繁的了。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一直到中学毕业,换过许多表,所以对我来说表是不耐用的东西。上学的时候,表带的人造皮革只要一年左右就会磨损,也许我不是很爱惜物品的关系,磕磕绊绊之下就变得有些残旧。 当换了新的手表,往往没有多久就会停止走动,需要换电池。钟表店的老板在修手表的时候都会和顾客聊天,而我好几次换电池,他们都说电池是日本的,小小颗的需要10块钱。 换电池后的确能用很长一段时间,我就会一直戴得被说手表太旧为止,再物色新手表。然后依旧在走路的时候磕到桌子,刮过墙壁,洗手时被水流溅到。最后表盘添上划痕,表带变得斑驳。 我对手表有一些情结。虽然不算非常爱惜手表,也算不上非常喜爱手表,却不知为什么从以前起就很喜欢看别人的手表,也会羡慕戴手表这件事。但自己戴起手表,除了一开始时会比较雀跃,后续也没有了特别的感觉。 试着追忆过去对于手表的回忆,模模糊糊的,好像能抓住些什么,又看得不真切,这大概是“贫乏”吧。 只是当我把这块爸爸的表拿在手上,我的记忆变得清晰了些。 我们现在是为搬家而收拾家里。妈妈从橱柜底下拿出来的表。看着这块表,我记得过去,我还未上小学,还未第一次搬家,在最初的房子的时候,我翻过爸妈的橱。两块手表就静静躺在最下的一格,被手帕掩埋着。第一次找到时,我拿去问妈妈。 一块是嫲嫲的,一块是爸爸的。嫲嫲的是铁制的,环扣式,戴上去冰冰凉凉的。 爸爸的就是深褐色的皮革。我很喜欢它们,尤其是银色的表,看起来很特别,又酷又帅气。只是戴在我手上松松垮垮的,根本不适合我。妈妈说这是大人的手表。 哥哥或者姐姐也有过电子表。我还记得曾在关上灯的房间,躲在被子里看手表发出五彩缤纷的亮光。五彩缤纷总是比较吸引小孩子的注意,于是我忘记了这两块表。一直到初次搬家的时候想起来,之后又再次忘记了曾经橱柜下有过手表的事。后来就是持续的买手表换手表。 朋友曾经给我送过表,我自己曾经买过表,每一块表都是持续约一年时间就会坏掉,每一块表都是换过10块钱的日本电池。来来去去,如今它们的模样需要努力地回忆才能想起些许细节。刚想起表带的颜色,又遗忘表盘的样子,刚冒出来的画面转瞬即逝。 想探索这块表的过去 如今第二次搬家,才发现这么多年手表都没有换过放的地方,久久地埋在衣服和手帕之下。若没有见到它,我也许再也不会想起我曾经也拿起过它扣在我的手上,也不会发现嫲嫲那块冰凉的表已经不见了。 我拿去找爸爸问了这块表。这块手表表盘依然亮亮的,表带也只有些折痕,看起来很漂亮。只是表针理所当然地停止了,连带着手表的日期也停留在27号。虽然有一段时间不爱戴表了,但是我似乎还是对表有些道不明的情结,想要探索这块表的过去。 爸爸似乎也有些许惊讶。这是他开德士时戴的表。如果是开德士的时候,那就是比我年龄还大,也许是哥哥还未出世或是刚出世时的事吧。 这块表沉默又漂亮。如果不能走也太可惜了,我想拿去表店换掉电池。爸爸说这块表不是靠电池走动的,是一块自动表,摇晃它就好。说着就大力的摇晃起这块表。他递给我,表针开始转动。他说这手表要常常戴着,人有活动有走动,它就不会停止。只是时间太久远,里面可能有松动,时间不一定准确,这就要找钟表店帮忙调。 于是我就戴着这块日期不准的手表去工作。时不时晃动一下手臂。时间有时候走得快,时不时就慢起来,但是倒没有完全停止。它沉默的时间太久,再次工作起来已经不那么准确。 这块表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拿去钟表店。每天都会手动调整它的时间。它还是时快时慢地有着自己的步调。 曾经属于大人的表,如今能好好地戴在我的手上。虽然时间不准,但是看着它的话,过去的回忆大约会比较清晰吧。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人生美好但短暂,一生人可以遇到许多事物,有些永恒有些短暂,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是我们给予这个世界最大的尊重。“一瞬间”很快,甚至可能不会被任何工具所记录,也许那一瞬间对于我们来说只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并不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但如果我们珍惜那“一瞬间”,那么我们的珍惜将会成为它存在的“证据”。 爬山是一场与大自然的浪漫约会,在这场约会中我们了解到大自然其实是一个画家,我们尽情欣赏它为我们画下的一暮暮夕阳。为了奔赴这场浪漫约会,我们必须花费上几个小时爬上山顶,只为见到那一瞬间的夕阳,这值得吗?值得。虽然夕阳每天都会存在,模样几乎千篇一律,但因为我们珍惜,珍惜会让那一刻所见的夕阳成为独一无二的风景。 巴黎奥运会期间,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位中国体操运动员,他在上一届奥运会中因为一些失误与冠军失之交臂,所以他继续参赛。不幸的是,他这次因为队友的失误再次与冠军无缘。有记者问他遗憾吗,他说遗憾肯定会有,但他为此而珍惜,珍惜自己努力后的成果,因为这是他人生中的一部分。 我在这段采访底下的评论区看到这样一句话:“他不是银奖,他是世界第二。”当你从珍惜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件事情,你所看到的那一面必然是耀眼的。 在一次平常的聊天中我得知朋友竟然一直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她珍惜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情,出现的人和物,所以把一切都写在日记里。她希望日后的回忆都有迹可循。 教师节送礼,我们班送了便条贴给班主任,便条贴上写满了班上同学对她表达的爱意,感恩她所有的付出。在班主任收到礼物后的几天,我偶然发现她的社交账号上发布了几张照片,下面还配文,写了很长的一段话,而那张照片正是我们班送的教师节礼物。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班主任对这份礼物的珍惜与喜爱。教师节礼物是为了表达我们对班主任的珍惜之情,而班主任发的帖子,表达了她对礼物的珍惜之情。在这段生命互相影响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珍惜是一种情感上的传递,因为我们的“珍惜”促成了老师的“珍惜”。珍惜是双方的,是礼尚往来的。 在这匆匆流逝的时间里,学会珍惜是我们一生中的必修课。珍惜会让生命的痕迹加深,把我们绚烂的情感传递给别人,让这个世界充满温度,让生命影响生命。 【作家点评/若涛】 这是一篇演讲稿,跟文学创作还有一段距离。说它是演讲稿,因为它注重说理,并且写法公式化。若要把它变成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把道理收起来。文中的3个事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描写,多关注细节与情节,让寓义以弦外之音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能适度留白,更能让读者主动投入到文字里头。如此就能牵动人心,跟演讲稿的效果有云泥之别。
7月前
9月前
早晨到厨房冲泡咖啡,用小茶匙刮下粘附在咖啡罐边沿的咖啡粉时,想起了在读的马奎斯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记得书中开篇第一行文字触目揪心:“上校发现罐里只剩一小勺咖啡了,他用小刀把最后一点混着铁锈的咖啡末刮进锅里。” 马奎斯侧写上校的生活窘迫,已到了山穷水尽的田地。而我的处境不至于那样,这种把咖啡末刮进杯子里的动作,不过是节约的心理。 报载咖啡在6月涨价,原因除了气候变迁导致咖啡主要出口国收成不佳,还有令吉的贬值。普通市民如我,深知在大环境下埋怨物价上涨是改变不了既定事实的,还不如好好善用身边的资源和物质来得实际些。 不必翻查过去的手账记录都会发现,如今不论是食材还是日用品,无一不在涨价,而且从未有下降的迹象。因为家中成员只有我和母亲二人,之前的100令吉尚可采购一个礼拜的食材,现在则是勉强凑齐一星期的吃食。不得不承认,荷包里的钱越来越不好使了。 因此,只要哪家百货商场举行大减价,必然少不了我的身影。以前不习惯人潮拥挤和嘈杂的超市,却不知那里才是最接地气的场所,反映着平民百姓的生活型态,哪家便宜就往哪家钻,在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下,我们都有自己的省钱之道。 而我的省钱之道就是遵循父亲留给我的言传身教:能省则省,应买则买。父亲生前素来秉持着赚10块先存下4块钱的观念,剩余的才用作一家人的消费,买东西时会货比三家,不奢求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生活品质。他是宁可减少自己的消费欲望,也从不亏待家人的吃穿用度。然而,要守住父亲的省钱原则是需要自制力的。 尤其在这处处标榜消费的年代,外在的诱惑实在太多了。个人欲望和物质之间的拉锯战从未停止;曾冲动地添置了许多不必要的衣物,身上的穿着来来去去却也只是那几件,那些大部分未穿过的、像珍品一样收在柜里的衣服最后不是转卖给人就是捐给了慈善机构;经过几次的断舍离后,才痛下决心删除一些购物网站,减少逛服装店的次数,以眼不见为净来调整自己过度消费的欲望。 每月省下的小钱在积少成多下使生活有了底气。至少在月底不再出现捉襟见肘的恐慌,甚至在紧急关头,户头里随时都能有一笔小钱来应对突发状况。 钱就像一束流动能量,若紧守着不放,它发挥不了的价值,就只有贬值的份儿。对我而言,有所节制地生活不是当个守财奴,而是为了实现自我,让生活更多元化,比方说,学习外语或报读一门感兴趣的课程,而不会感到经济上的负担。在半百的年纪不再为了工作而工作,而能劳逸平衡,在工作中发掘乐趣。生活方面则安于简朴,过自己想过的小日子,钱够用就好,就像甘甜适度的咖啡,冷暖自知。
9月前
10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