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陶艺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柴烧工艺的精神,从作品中体悟人生,宗平法师将联合本地陶艺工作者张崇坚与刘娟在其佛舍主办“朴度陶心会”柴烧陶器展览,希望通过这项展览,把当中的工艺与生命力勾勒出来,学习接受生命中的意外与不完美。 柴烧陶器,一如人生需要时间沉淀,让柴火慢慢地把它烧制成品,中途或许会出现意外,让一灶的作品付诸一火炬。 正因为不可预知的成果,令柴烧陶器更显珍贵,凸显了陶匠与作品的手艺与精神,表达出人与作品的和谐关系。 八蚌佛子舍住持宗平法师形容,古法柴烧的陶器,质朴又接近大自然,不完美但自带一种生命力,把匠人的手艺与精神融合一块。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柴烧工艺的精神,从作品中体悟人生,宗平法师将联合本地陶艺工作者张崇坚与刘娟在其佛舍主办“朴度陶心会”柴烧陶器展览,希望通过这项展览,把当中的工艺与生命力勾勒出来,学习接受生命中的意外与不完美。 宗平法师:做陶器不可急躁 宗平法师认为,现代人都被时间控制了,凡事都讲求快,也不允许有意外出现。但在柴烧工艺中却只有等待,从做陶器的那一刻开始,等待泥干、入窑烧制等火温,等开窑,这些过程都不可急躁,是作者与时间的关系,人与作品和谐的表现。 因此,他希望借着这些作品分享匠人的故事,借用柴火的温度来看待生命。 他表示,这是该佛舍第一次主办柴烧陶艺展,让与会者欣赏陶器艺术的同时,也引导与会者读懂创作者的人生故事,分享生命、生活、价值观与认知,解读每件作品的精神层面。 “每件作品过程都有我们看不到的和谐,从泥土、干燥、温度,一切都需要和谐才可以完成,就如人不懂得和谐,就会困在其中,会变得很痛苦。” 钟爱柴烧作品的宗平法师,以人生回到原点来比喻一件陶器。从出窑到物尽其用的那一天,最终碎裂或打破后,就让它回归到土地,以朴实的原貌回归大地。 也是马佛青顾问的他表示,他的佛舍里有很多张老师的作品,经常有大专生来找他开示时,好奇为什么这些陶器都是如此粗燥,甚至有缺陷。 “我会向学生解释这些柴烧陶器的由来,教会从心去欣赏它们的美,进而理解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一切,正如柴烧无法100%做到我们想要的成果。” 他表示,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制作,独一无二,经由不可控制的柴烧过程,呈现出朴实自然之美,一如生命印上岁月的痕迹一样。 从事陶器创作已经45年的张崇坚与学生刘娟,这次共展出约150件作品,主要是实用的作品,包括茶具、花器、器物等。 张崇坚:感受器物的精神面貌 家乡在沙巴的张崇坚表示,刚开始做陶器时是在工厂旁自设一个柴窑,后来去台湾学习釉陶,放弃柴窑,从事工业生产。 “最后我发现还是柴烧出来的作品更有特色,所以在2000年就回头选择柴烧,烧出来的作品很多面貌,把这些面相提升到精神层面,就与佛教精神有所关联。” 他希望大家在观赏这些陶器时,不只是看到其实用性,还能感受器物所带出的精神面貌。 曾经多次主办个人作品展出的张崇坚,其作品多被中国人收藏。早在2001年时,他已经在中国主办过展览,以朴实的创作风格获得当地收藏家喜爱,因此他在中国注册了一个商号叫做“柴火龙窑”。 张崇坚表示,这次与宗平法师联办的陶器展,是一个有互动方向感的展览,在精致的佛舍空间中,感到陶器与生活美学的日常。 他表示,他做的每一件陶器,从找泥土到做出作品都是工夫,当作品出窑时,他最大的期待不是看器物的表面,而是去感受每一件作品的内在精神层次。 刘娟:感受到平静 参与展出的刘娟,是张老师的学生,她说:“学习陶艺对我来说是一种修行,在做陶的过程中,让我学会专注,也让我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从泥土到一件作品完成的过程中,时常会经历很多的意外和破损,这些都反复磨练了我的心智,也让我学习去接受世事无常!我把学习陶艺的精神运用到了生活中,雕琢器物,也好像雕琢自己的人生!” 朴度陶心会 日期:2024年9月1日至13日,上午10时至晚上7时(需预约) 地点:马六甲八蚌佛子舍 参展者:陶艺工作者张崇坚与刘娟 联络 :06-232 2152(佛舍)、017-227 8222(瑞琪) 相关文章: 【国际茶日 | 行走江壶/01】制壶人的故事 【国际茶日 | 行走江壶/02】修壶人的故事 【国际茶日 | 行走江壶/03】藏壶人的故事
3月前
4月前
12月前
小时玩泥巴,长大玩陶艺,在闲暇时间发挥创造力,亲手制作各类手工白瓷器,不但精致美观又实用,还能成为独一无二的珍贵礼品。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时尚记事簿》介绍从中国引进峇株巴辖,并使用本地材料制作的“DIY手工白瓷器”。 每个步骤须思考及耐心 学习白瓷陶艺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现代魅力的艺术体验,从捏泥到成型,从施釉到烧制,每个步骤都需要思考和耐心,让人们放慢脚步,领略生活中的美好。 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抽空制作白瓷器,不但能减轻压力及放松身心,还可亲手制作出杯、盘、碗及花瓶等各类实用的器皿。 此外,陶艺也有助于培养创造力、提昇注意力及加强手眼协调能力,并促进情感表达和自我展现。 制作白瓷器须使用各种“釉下彩”颜料及基本陶艺工具,包括补水笔、画笔、斜边塑刀、扁丝刀、环形工具、修坯刀、切泥弓、海绵、木质刮片、不锈钢刮片及铝修坯环状工具等。 首先在拉坯机进行拉坯程序,包括定中心、开口及拉碗,接着增添装饰及使用釉下彩进行绘画。 上述半成品需等待两三个星期干燥后,才上釉进行烧制,过后等待窑炉冷却就大功告成。 白瓷强度高成品更精美 手工白瓷器使用的泥料是价格较高的高档白瓷泥,而且所需烧制温度更高,所以成本也比陶器更高。 但白色的底色适合绘画,白瓷的强度也比陶泥更高,产生裂痕可能性也更小,再加上使用不含铅镉的食器釉下彩和透明釉,所以成品也更加精美。 施靖:创作过程是一场未知冒险 峇株巴辖的一名陶艺老师施靖(24岁)认为,学习陶艺是一次与自己对话的旅程,也是探索创意与内心的冒险,可以在创作的乐趣中找到人生的满足感。 她说,陶艺的魅力源于不可预知性,每一个创作过程都是一场未知的冒险,并赋予陶艺作品一份独特的神秘感和生命力。 白瓷器成品耗时1个月 她透露,在制作白瓷器时,一般上从制作主体、装饰、烘干到上色,只需要约1小时半,但若阴干1星期后上色效果更佳。 “过后作品需等待干燥烧制,以免泥坯含有水分会导致烧制时碎裂,所以需耗时约1个月才能取得成品。”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的施靖认为,手工白瓷器是一份独特而珍贵的送礼佳品,适合送给亲朋好友。  “无论是一个茶杯或花瓶,都承载着赠送者的用心和祝福,可以传递特定的寓意、情感和关怀,例如一只精致的碗,便代表美好的祝愿和丰收的喜悦。” 可长久保存成岁月见证 她说,送礼时可以根据收礼者的特点和喜好,挑选出最能表达心意的作品,让礼物更加个性化和贴心,而且陶瓷品还能长久保存下来,成为岁月的见证。 “每次收礼者使用或欣赏这份礼物,都能够回想起赠送者的情感和祝福,让礼物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 蔡丽梅:陶艺魅力在于未知的结果 刚接触陶艺的蔡丽梅( 45岁,销售行政人员)认为,学习陶艺的过程非常疗愈,而且完成作品之后也很有成就感。 “在制作陶瓷艺术品时,会觉得紧张又期待,而且非常好玩,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都可以学习,一同体验陶艺的乐趣。” 她认为,陶艺的魅力在于对结果的未知,有惊喜也有惊吓,只要认真做好每一步,让作品在双手间逐渐成型,便能获得无法言喻的成就感。 唐成义:女儿学陶艺觉得有趣 陪同女儿唐苡心(4岁)学习陶艺的唐成义(52岁,家具业者)表示,小朋友学习陶艺时非常开心,而且还可以发挥创意及想像力,并减少接触手机的时间。 “我女儿平日非常喜欢画画、拼图及手工模型,所以学习陶艺时,觉得有趣又好玩,而且首次上课便亲手制作了一个白瓷披萨。” 他认为,父母亲陪同孩子一同参与陶艺活动,也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                                    
1年前
退休教师醉心制陶,这些年来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水果陶器品,其中水果榴梿陶器最栩栩如生!   现年74岁的林汉卿在退休后没有停止学习新事物,在一次机缘下,他开始学会制陶,结果发掘出新的兴趣,一件件作品更附有名称,会刻上精辟的词句来妙喻人生。   林汉卿表示,10年多前他去参观一项陶器展览后对陶器产生兴趣,于是开始向陶艺老师陈伟炎学习制陶技巧,尽管当时已是60多岁,他依然热衷于学习,成为最年长的学生之一。   他通过陶艺创作发现了新的兴趣,并以他的作品传达人生的智慧和寓意。他的坚持和学习精神鼓舞著人们,无论什么年龄都可以坚持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在退休后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创造力。   陶土成型法有很多种,每个人都有喜欢和擅长的成型法,林汉卿在陶艺方面掌握了手捏成型法和泥板成型法,他喜欢用手捏的方式来制作陶土作品。   起初,他制作一些小杯子等物品,后来他开始用手捏成型法制作水果和动物等作品。他制作了山竹、可可、芒果、香蕉、亚参果、释迦果等,动物作品则有猪、猫头鹰、箭猪、鸡、狗等。   林汉卿自称为写实派,认为自己没有太丰富的想像力,因此作品都是身边常见的东西,尤其是水果,在制作作品时会仔细观察和参考真实物体的结构、颜色和细节。 “我也没有太多想像力,我会观察水果外观的样子,有时会拍照纪录下来,我会一边做一边参考,然后根据观察制作出逼真的陶土作品。” 大多作品有命名   他的作品大多有命名,有些甚至刻上词句或诗句,赋予作品更深层的寓意。例如,他制作的一个榴梿作品,命名为“贫富不均”。 “你看这榴梿外壳的样子参差不齐,像不像贫富不均?”,借以榴梿外壳参差不齐的样子喻指社会上的贫富差距。   林汉卿选择制作榴梿和其他水果作品,其中一个原因是榴梿有许多不同品种,每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名字,例如将Musang Queen命名为“榴梿忘返”等,他借由这些水果作品以及其中蕴含的意涵,展现了对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妙喻。   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制作   他的陶艺作品更展现出细腻的观察力和写实的技巧,精心制作每个作品,对榴梿的模仿能力出色,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制作过程。 他分享,制作一个榴梿需要先捏出一个圆形状,然后添加刺和蒂。待泥乾后,进行素烧,然后再上釉,最后进行烧制,过程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和程序,烧制陶土作品的素烧的温度为800度,釉烧则升高至1220度。 其中一个最特别的作品是猪骨头,他去市场购买了骨肉,然后用陶土制作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猪骨头,并刻上字句。此外,他还制作了龟甲,并书写了甲骨文。其他作品包括一只名“五德之禽”的鸡形器物,当时是为了迎接鸡年的到来。他也制作了不少葫芦陶器,他喜欢在上面刻字,刻出有意思的词句。 在过去的几年中,林汉卿已做了数百个作品,他的创作展现了对陶艺的热爱和才华,同时展示了他对细节和观察的敏锐度,以及对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寓言。 即起至7月2日展出作品   他对陶艺抱持着一股热情,他会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制作同一种东西。在创作的过程中,林汉卿感到放松和疗愈,专注于手指触摸陶土的过程,并享受这快乐。然而,患有色盲的他会提醒自己不要过度用力,需要适时休息保护眼睛。   他的作品也会在由The Living Art Studio于即日起至7月2日,在怡保旧街场22 Hale Street 举行的“我陶我素”展中展出,有兴趣者可出席参观。                                                                                    
1年前
学校假期带孩子出门玩,除了购物商场和游乐园外,不少家长会带孩子到手作工作坊,除了做出个性化的作品外,也增进了亲子之间的互动。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时尚记事簿》访问了两家业者,他们分别是制作艺术的工作坊,皆有提供亲子手作体验,受到许多好评。 两名受访业者不约而同表示,比起把孩子一个人丢在一旁,不如家长也跟着孩子一起参与制作,从而增加彼此互动和感情;最后成品的成功与否不是重点,而是制作的过程让双方都学习了新事物。 吕幸康:鼓励家长陪孩子齐动手 业者吕幸康(39岁,手作礼物工作坊)透露,他的工作坊主打手工香皂、扩香石、蜡烛和精油香水等,鼓励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 他指出,家长和孩子们平日都要上班、上课,除此之外孩子在家还要做功课、交作业,而一起参与工作坊就可弥补平时疏于互动的时光,增加彼此感情。 “制作这些物品,小朋友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天分;在1至3小时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家长和孩子的愉快气氛。” 他表示,制作材料以精油成分为主,并从天然材料中萃取,例如薰衣草、茉莉、乳香和丁香等,对于舒压、安眠和稳定心情有一定的帮助。 不少情侣也来体验 他透露,该工作坊是以专业的方式调理不同的香味,并且针对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孩子制作的手工香皂,会着重在消毒和杀菌等。 他笑说,也有不少做生意的顾客相信精油香水有招财的功能,因此会在店内设置,以吸引更多人上门。 “大部分家长其实都很乐意陪他们的小孩一起制作,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也有不少情侣会来体验手作的乐趣。” 他说,大部分家长比较趋向于在周末或是学校假期带着孩子来,至于平日则是以情侣或个人居多。 吕幸康披露,该工作坊于2016年营业,在冠病疫情期间虽然暂停工作坊,并转为线上销售;不过所幸能够撑到疫情放缓、管制全面解除,顾客也陆续回流。 他说,大部分材料是从澳洲进口,当顾客完成自己的作品后都可以各自带回家安全使用。 “我认为,成品好不好不是关键,我们希望大家以手工制作的方式,来传递祝福的心意,因此用愉快、欢乐的心情来制作肯定会得到祝福,这才是最重要的。” 邹静诗:有助提高孩子专注力 另一家业者邹静诗(40岁,陶艺工作坊)透露,跟以往相比,近来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陶艺的家长有增加的趋势;以前每10组顾客中大约有一组是亲子,现在可能会多达8组是亲子。 她认为,陶艺是一门很好的艺术,非常值得亲子们一起学习,因为制作陶艺需要的是“慢”,可以让脚步太快的现代人有一个静下来的机会。 “很多孩子在一开始时手脚会比较僵硬、心情紧张,可是一旦进入了状况,他们会调整自己,手部动作开始变得柔软起来,而且专注力相对提升。” 父母陪伴带来勇气 她披露,很多孩子都很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够陪伴他们,因此当父母陪着孩子制作陶艺时,不仅增加了彼此的互动,更为孩子带来了接触新事物的勇气。 “来到我们工作坊的家长年龄介于28至45岁之间,孩子从2岁到成年皆有;我们也鼓励年长者跟着后辈们一起来,所以顾客中有不少是师长关系,借此培养感情。” 邹静诗说,该工作坊从2016年开业,目前有提供体验课、长期课程和老师培训等,不少女性顾客通过制作陶艺“释放自己”,让自己的心境平静下来。 她表示,除了本地顾客外,还有来自外地如槟城、吉隆坡、怡保甚至是新加坡、泰国和台湾等地的顾客,都会特别前来学习短期陶艺课程。 “我本身接触并学习陶艺超过20年,也曾到中国学习美术、国画,专长是陶艺彩绘。陶艺彩绘是一种简单的美,以点、线、面为主,一般人都可以轻松学习。” 她说,制作陶艺的过程,从构思到决定材料,接着揉泥、转盘、成型、修型、素烧、上釉色等,直到成品为止,制作者都可以从中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制作后学会珍惜感恩 她表示,小孩子在经历过上述制作过程后,慢慢会培养自信,而且学会了珍惜和感恩。 “因为这他们辛苦制作的成品,了解到得来不易后,肯定不会随意乱丢乱放,甚至会因为打碎了而感到难过。” 她认为,不同人制作的成品各有特色,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制作者学习了新的事物、提升了彼此的感情等。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新山16日讯)聚集陶艺创作,迎来艺术春风。马华丹绒比艾国会议员拿督斯里黄日昇今日为“北干那那文化节”主持开幕后捎来好消息,宣布当局正寻觅地点,计划设立北干那那文化街,以全面推动地方上的文艺活动。 北干那那文化节是由想像北干、日月陶坊联办,活动地点位于北干那那东园茶餐室的后巷,该茶室是当地最老的咖啡店之一。 黄日昇今早联同马华北干那那州议员陈勇鸣前往会场时透露,设立北干那那文化街的工作将由陈勇鸣主导,目前已对数个地点进行研究和考察。 他表示,一旦决定了北干那那文化街的地点,届时将与政府配合,联合各文艺团体共同推动活动。 他强调,打造地方上的文化街,在展现本地艺术作品之际,也需为有关作品开拓链接,将之与国内和国际市场接轨,造就经济效应。 他也因此将牵线,协助把全国各华人新村,包括北干那那新村的优良手作艺术品,通过拉曼大学设立的网络平台──“新村社区计划”,展现给世人观赏。 黄日昇也是种植及原产业部副部长 ,他透露,从振林山丹绒柏乐巴斯港口衔接笨珍丹绒宾的埔来河大桥(Jambatan Sungai Pulai) 预计将于今年9月通车,届时,可大大带动笨珍和北干那那经济发展,增加更多就业机会。 黄日昇过后移交拨款3000令吉予上述活动工委会。另外,陈勇鸣则移交拨款2000令吉,作为早前进行的风筝灯笼与风筝展活动经费。 8名参展的陶艺创作者分别是刘国明(日月陶坊)、黄乙勉(民月陶窑)、罗志义(陶燚工作室)、陈紫玲(Purple Ling Studio)、巫子程(一叶陶苑)、房俊琦(山月陶窑)、李志良(平台咖啡与民宿)、周润祥(日月陶坊)。 想像北干负责人徐铭权受访时说,此活动也获政府文化单位CENDANA拨款赞助。整个活动分两阶段进行,首阶段是陶艺工作者进驻北干那那新村,进行创作,第二阶段是昨今两天的陶艺成品展。 徐铭权表示,受冠病疫情影响,许多文艺活动停摆,这是相隔两年半后首个举办的北干那那文化节活动,除了参展者之外,一些来自国内的陶艺创作者也前来参观交流。 他坦承,由于疫情仍未消散,此次展览活动规模相对较小,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参与。 在七十年代,北干那那新村每户家庭院子里普遍种植果树,绿意盎然。 日月陶坊负责人刘国明将他儿时的这段回忆融入作品。 刘国明的作品,以绿色为主,竹叶图案为风筝和灯笼的原料。他表示,村民将灯笼随著风筝放上天,是北干那那独特风景线。 这是他首次在老街后巷联合众人举办陶艺展,他表示,陶艺创作主题围绕北干那那的黄梨和风筝,各陶艺爱好者可通过驻村创作和展览,进行交流学习。 运用碗谍杯上的线条和印章,抽象展现北干那那的风筝与灯笼文化,这是山月陶窑负责人房俊琦所展出的陶艺作品。 出生于北干那那,房俊琦目前在新山从事家私生意。 他表示,接触陶艺十余年,他准备不久后结束生意,专心投入陶艺创作,追求人生梦想。 单纯地要为北干那那出点力,做些事,一叶陶苑的巫子程通过作品,述说属于北干那那黄梨、风筝、灯笼的故事,为新村捎来温暖。 这是巫子程首次在北干那那的家乡,参与驻村陶艺创作和展览,他希望往后有更多人投入手作艺术领域,一同推动本地文化艺术。 因筹备咖啡民宿,开始接触陶艺和爱上陶艺创作,平台咖啡与民宿负责人李志良通过作品,展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北干那那新村,并探讨新村的未来。 他希望民众能通过其作品,了解北干那那这片土地。 Purple Ling Studio负责人陈紫玲来自雪州士毛月。她表示,这是她首次南下参加驻村陶艺活动,也是第一次使用黄梨皮和果肉的纹路,作为陶艺设计。
2年前
2年前
Cikgu出生于哥打峇鲁,从幼儿园至中六都是在华校学习,如今又在华文大学里工作,大家都很熟悉Cikgu,因为他在新纪元主理注册、教务、政府事务处等事务。“Cikgu”这称呼其来有自,在此之前他是美术与设计系的讲师,教授陶艺。Cikgu很喜欢美术,对陶艺尤其感兴趣。高中毕业后,他转入Institut Teknologi Mara(ITM)学习。原本报读平面设计课程的他,在一名讲师的牵引下,接触到了陶艺,并逐渐发现在众多不同的艺术形式里,尤其喜欢陶艺,陶土创作使他更具创意,于是他转读陶艺课程,开始了他的陶艺生涯。毕业后,他成为了中央艺术学院的陶艺教师,以三语授课。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家里没有拉坯机,于是Cikgu尽量试验各种基本技巧成型的可能性,像围条、围板,让学生设法打破局限,进行创作。为了让学生接触陶艺爱好者的市场,他鼓励学生们多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学院的美术展览区,也把部分学生的作品放在自己的展览里。 Cikgu的作品独特,有着浓厚的个人风格,也呈现了多元民族风格,融合了中、巫、日及南洋风格,其陶艺造诣高超,也吸引了许多报章杂志社的记者前来采访拍摄。这些作品当中有一些是以植物为题材,用树根的走纹,制造花瓶、桌灯、摆设品等,或者以荷花、太阳花为主,表现出一种积极、清新、脱俗的感觉。其独创的茶壶,尤为人所津津乐道。茶壶独特之处在于,Cikgu用了泥板方法制成一个长型壶身,足够容纳20人分量,并有壶盖上那象征艺术家的地位和根源的尖角形状以及像第二个喷口的握柄。Cikgu分享制造陶器的关键过程——烧陶这一步骤。首先,得用泥制造一个模型,待它干时,便放进炉里以900至1000的热度烧约半小时,然后为陶器上色,再烧12至15个小时。这样的一个过程,Cikgu每每乐在其中,甘之如饴。 Cikgu喜欢陶艺,并非功利因素使然。因为早期陶艺并不受欢迎,一般制作30个陶瓷,只有几个会被卖出去;但现在陶艺开始越来越受关注,他的作品也很快地,几乎一售而空,每一件艺术品的价位大概是RM500至RM600不等。Cikgu早期的作品以米褐色为主色调,现在的作品色调更丰富,彰显了缤纷与活力。他有个目标,就是把大自然融入在作品里,希冀能把山水画画在他亲制的陶器上。Cikgu曾参与过无数的展览,其中包括Clay Inspiration 2000, Visi Seni Bank Negara, 3D Expressions’95和Inspiration In Clay等,其参展作品绝大部分皆被收藏家收购,有的则展示在国家银行或政府机构里。 2006年7月,Cikgu来到了新纪元工作,担任美术系的讲师。2007年左右,学校创办了政府事务处,他受委为部门行政人员,身兼两职。2008年,他便被擢升为政府事务处主任。2010年,Cikgu也被委任为美术系副主任。2014年,Cikgu从美术系调任学术部当副主任。2016年年末,他被委以重任,担任注册处主任,直到现在。从一个学术人员,走向行政要员,并非Cikgu所追求,实乃无心插柳柳成荫。Cikgu表示当初被委任为注册处主任是有典故的。他曾经帮助过别的大学处理MQA、解决执照问题。从那时候起,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和教育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个经验催生又一个同类型的经验,慢慢地,他与学校的注册工作越结越深。Cikgu还没上任注册处以前,已经协助彼时的注册处主任莫顺宗校长准备申请升格的文件。他向我们分享他和校长处理个案的经验。当时,商学系有个2+1的双联课程,以及美术系有个室内设计的课程,都需要向政府申请认证,但是无法达到标准,所以多次被教育局拒绝,当时周遭反对的人许多,认为新纪元不需要走政府体系,眼看事情好像做不下去,一心一意想帮学校取得课程认证的Cikgu,也有点纳闷。他感谢幸好校长很勇敢,抵住所有声音,两人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没有一点动摇,尽管骂声不断。他淡淡地说:“我不明白。对的事,我们去做就是了。可以批评,但我们要一起去努力,去做。不能只批评,不做。” 谈及升格,校长说Cikgu功不可没。对此,Cikgu淡然处之,只轻轻说了一句:“我还没做完我要做的工作。我现在只有一个目标:10年后,新纪元大学学院升格为新纪元大学。这是我和校长共同的期盼。”Cikgu动情地说:“老师,你们也要做。大家一起来做。新纪元教职员上上下下必须一心一意、齐心合力,那么升格是可以实现的。”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他的眼神,坚定不移。他继续说:“升格后,我们不再推别人家的课程了,每一个课程由头至尾都是属于新纪元制造,我们不再有双联课程了,要向社会推介属于我们自己的学士课程了。我们是否做好准备了?有没有信心去推介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每一个课程做好,做得更有质量,更符合市场需求。” 真正的爱,就去执行 要Cikgu回忆申请升格的路上,哪些事最是记忆犹新。他说:“在校长还是注册处主任的时候,我每天早上都敲他的门,然后一起处理MQA文件,我们共事最久,默契也最好,从来没有心结、隔阂,或者有内斗。发生任何问题,我们都是一样地,抓住一个目标:把问题解决,把事做好。2008年那一次,我们失败了,我们重新努力,5年间把三十多个课程的MQA都处理好。我们真的是一条一条查阅、一条一条完善它。一路走来,自然是很深刻的。”校长与Cikgu的情谊,可见匪浅。能够像他们这样,相互扶持、患难与共,朝同一个方向一起努力,真的非常不容易。升格的所有苦累与煎熬,大概除了他俩,非旁人或耳闻者能轻易懂得。也因此,很多人说他们之间是“abang adik”。Cikgu认为现在的新纪元塑造了相对更好的文化。校长开始走入课堂,教授高级中文,也举办茶会,制造多一些机会接触学生、认识学生、聆听他们的心声,比如如何更好地使用“空的空间”,让学生们进行活动;如何创造一个充满微笑、温馨的校园;如何塑造我们的教师、行政人员,乃至于学生,都展现出礼貌、积极、开朗、向上的精神气质;如何提高教职人员的薪金待遇。“我们已经开始在做,要相信我们,带给大家更好的新纪元。”Cikgu语气和缓地说。 采访的学生动容了,好奇一个马来友族怎么会那么爱护华教,深以为答案必然牵扯出一段情系中文的美丽故事,但其实不。Cikgu淡淡地说:“我不是在做华教事业,我是在做教育事业。”可见其胸怀与睿智。间中,Cikgu亦坦言希望更多的马来同胞学汉语,希望更多的非华裔走入新纪元,丰富新纪元的文化。 访谈的最后,问Cikgu对新纪元人有什么期许。他说:“如果真的爱新纪元,不要打(击)新纪元。可以批评,但一定要一起来努力。真的爱,就去执行。”再问Cikgu对自己有什么期许吗?他微笑以道:“现在学校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给学校。有一天,学校不需要我了,或者说,升格成大学了,我就回到美术系教书,做陶艺,我还是很喜欢的,真的。”
3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