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林趴趴走】“不走出村 也不会饿死”. 仕林河新村处处藏惊喜




报道:麦肖剑
摄影:郑霹麟、刘剑英
ADVERTISEMENT
说起仕林河新村,城市人难免会嫌其“ulu”(偏僻),卡在吉隆坡和怡保中间,除了南上北下时经过,似乎没有特别转进去的理由──一个偌大的村子,还有什么好钻研的!
村内还有美甲及美容店
不过且听听村民拈起手指给你道来:这村里单单茶餐室就有8间,理发店有3间,杂货店4间,基本必需品都有,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村民的话说就是:不走出村,也不会饿死!
若你不信,亲自走入村内瞧瞧,你更会瞪大眼睛:这里竟还有美甲和美容店,让你扮靓!这两间店就在左近,好像丽人儿们相约聚在一起,好方便说悄悄话。美容屋叫“珍妮花”,是乡俚里的时髦,贴心贴肺,也让人浮想联翩:村里也时兴洗脸吗?前村长林清洲一句窒住你:怎么,男人不能洗脸啊?
4杂货店各有细微分别
再看细一些,新鲜劲头缓过来,就看出人情味了。拿杂货店打比方,卖的东西不就是大致相同嘛,但深究下来,各有细微的分别:有的店卖的是一般百货,再往里走,竟有拜神用品:九皇爷诞塔香、天公诞糖塔、清明节祭祀品,每逢这些节日,小店门前就摆了个满当当;有的则有卖自家炮制的酸柑水,就放在门前最醒目的地方,小孩们最喜欢了。
还有的百货商店,原本走进去只想要买瓶水,目光扫过不由一亮:玻璃弹珠、鸡公碗、砂煲、植物种子、巴冷刀、锅盖把手、假花,都在架子上,再看下去,只怕被吸引得迈不出店门。向老板撂狠话:你这里最特别的东西是什么,拿出来!老板笑笑,不疾不徐,缓步走到一堆货品前,拿出一个长方形木箱: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只一招,就把对手气势压住,服气了,静待老板开出答案。
老板把小木箱稍加摆弄,开启机关,一支带铁刨片的木条伸出来──原来是传统的人手刨椰器,就算名堂开估,没加以解说,新新人类怎么懂这个玩意儿怎么操作!所以,不由你不折服。这村子啊,就好像会变戏法一样,明明其貌不扬,却冷不防,一个接一个地,赠你惊喜。
信和杂货店开了60年
前卖干粮水果 后卖神料
信和杂货店1960年营业至今,还没走入店内,就已经被店门前琳琅满目的货物截住:一个个袋子和铁桶,放的是红豆、绿豆、饼干,都是散装买卖,全凭你要多少装多少,家中人不多者可度量购买,环保者也不必担心又有塑料袋进手,看来这间小店,接地气得很呐。
一旁的木箱架上,有椰子、木瓜、香蕉,是农人过码来的;在这里熟门熟路的林清洲拿起一个椰子一剖,其中一名女掌门人温添招则拿出塑料水管和汤匙,椰水喝完,椰肉也剜得干净,温添招手一挥:汤匙放着就好,待会儿我们处理。林清洲笑说:你看,买粒椰子,包剖,包汤匙,连洗汤匙都包!
另一名女掌门人谢丽珠,是温添招的侄女,在店内忙碌;随着她的身影走往更深处,这里又自成一个部分:拜神香支、神台灯、塔香架,都是拜神用品。如果遇上九皇爷诞,这里还有卖大香和塔香,而且又是“全包”:包载送和点塔香,简直是一条龙服务。
温添招笑笑说:我们呀,农历八月十五也有卖月饼灯笼,以前连冬至都有自制汤圆售卖,还送货上门呢!不过现在人手不够,就只卖做汤圆的材料了。

来记贸易 连假花都卖
货品偏厨房类欢迎淘宝
在联邦道路就可见到的来记贸易,状甚不起眼,不过在门口站定,就会先发出第一声惊叹:咦,这里怎么连假花都有卖!
走入店内,眼睛都不够使了。这里的摆设是见缝插针式,货物不管大小,都有容身之处;电池旁是剪刀,再过去一点是万能胶、水龙头和别的小巧物件,总有一个让你动心:家里好像正缺这个!就连发胶都有少见的“丹顶”牌,是纯植物性营养发胶,就算没用,也忍不住拿下来瞅瞅。
这里的东西最便宜几十仙,最贵的四五百令吉,是餐厅用得上的大饭煲;连拿来煮咖哩用的铝煲,都何止大中小,不同尺寸摞起来就快顶到天花板,最大的,两只手都抱不完!
这里80%是巫裔和原住民顾客,卖的东西偏厨房用品,主要是Kenduri常用物器。在当地人口中,这里叫“kedai dua ringgit”或“两蚊店”,因其前身就是两块钱店,不过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卖的东西越来越多,就变成贸易百货商店,让人来淘宝。



陈亚发祖屋 当理发店
早期理发只需Rm1.50
这间理发店没有招牌,屋子是木屋,玻璃窗上挂了个小牌,写着:陈亚发,下面附上电话号码,是村内历史最久的理发店。
陈亚发今年70岁,17岁就满师,正式做起理发生意;一开始没钱买不起店面,做的是上门生意,而且,是搭巴士上门:买张两毛半的车票,搭到矿场、园丘,挨家住户问谁要理发。“那时候没电话无法预约,进入SKC矿场,都是选在矿工的出粮日。等车票涨到三毛半,我就没搭车了,买了辆摩哆车,那时啊,十年后了。”
那时成人理发1令吉50仙,几十年后的今天,涨至6令吉,包剃须则7令吉,涨价幅度远远追不上时间速度。现在的店面是陈亚发的祖屋,他也没再做流动生意,而是静待顾客前来。“以前是我找人,现在是人找我,呵!”

有人在家就可来洗脸
四代村民 光顾“珍妮花”
珍妮花美容屋1985年开张时,老板娘招徕生意,一开始得到的回答是:洗脸?我天天在家都有洗啊!费了一番唇舌,解释这是深层清洁,促进新陈代谢,和家里纯用水洗,不一样!顾客慢慢多了起来。到现在──老板娘吐吐舌头:妈妈带女儿来,女儿带孙女来,差不多都要做到第四代人的生意,不认老,都不能!
老板娘刘淑珍,就是珍妮花,一个人做起整间美容屋;美容屋也是住家,一幅墙隔出两个空间。有时下午四、五时要出外跑步,门就带起,暂时休息,顾客要洗脸,干脆约在晚上8时吧!反正只要人在家,就可以做生意。
这还不算,年轻时更夸张。以前每逢过年过节,美容屋的预约可排到凌晨3、4时,刘淑珍单凭一双手,一天服务20名顾客也是这么做。“洗脸不能赶时间,有青春痘就要洗久一点,所以就排到这么夜。我也不明白,为何那时这么夜都有顾客来洗脸!”她大笑。
访问到一半,有客上门,是后面茶餐室的老板娘,问刘淑珍:现在可以洗脸吗?穿着运动服的她看看外面的阴天,说声:来吧!于是顾客上座,她则戴上面罩,边动手边笑:人家会笑我,说怎么这个老板娘,帮人洗脸还穿运动服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