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材料如金屬、塑膠一波又一波的漲潮,造成下游成品價格步步高昇;各種食材如肉類、蔬菜,隨著飼料、肥料成本節節攀高,進而推高了售價,令飲食業的負擔越來越重,升斗小民更是被肩上的擔子壓得透不過氣。
坦白說,生產鏈和供應鏈的每個階段業者在通通漲的趨勢下並不易支撐,成本如脫了韁繩的野馬,一再飈高音,令人束手無策,所能吸納少賺的幅度有限,唯一的做法便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抬高價格轉嫁出去。
ADVERTISEMENT
農場方面,無論是養雞養豬,農民皆異口同聲申訴,多養多虧,少養少虧,一些養豬場養雞場更是瀕臨嚴重虧損的倒閉邊緣。
放眼望去,市面上似乎無法找到價錢在冠病疫情爆發以來一成不變的物品,連鎖性的廉價商店宣佈調升售價,茶水也醞釀著起價,熟食小販因為食材昂貴調整,經濟飯也變得不那麼經濟了。
因此,不少人唯有苦中作樂調侃:“以前無錢吃雜飯,現在無錢吃雜飯”,反映過去身上沒幾個錢可以吃雜飯果腹,現在連吃雜飯的錢也不夠,同樣的字眼不同的含義。
近日,政府出手干涉物價宣佈推行“大馬一家頂價計劃”(SHMKM),並列出各類雞肉、雞蛋、紅辣椒、番茄、菜心、進口圓包菜(印尼和中國,不包括北京)、長豆和青瓜總共12種必需品的頂價,一直維持到月尾。
根據雞蛋的農場價、批發價和零售價,無論是A級、B級還是C級,各階段都有2仙的盈利空間作為折衷,不過想想,小販銷售每顆雞蛋至多賺上2仙,10粒為20仙,還不包括塑膠袋,以及破裂損壞的雞蛋,利潤微薄程度可想而知。
面對著兇猛漲勢的侵襲,買菜搭棵青蔥,以及菜市討價還價的歲月似乎已一去不復還,身為終極消費者的普羅大眾只能承受,已居高不下的生活費繼續上升,沒有招架之力應對,最後只好減免消費,惡性循環之下,倒閉潮或如同骨牌效應席捲而來,市場陷入寒冬。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