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撻是深受普羅大眾歡迎的西餅,酥脆的撻皮,承託的是滑潤的“蛋心”,一個酥,一個軟,加上油亮金黃的色澤,刺激了食慾味蕾和快樂激素。
ADVERTISEMENT
蛋撻的製作也是一個令人賞心悅目的過程,尤其是看到蛋漿在烘焙時遇熱隆起,猶如吹氣後,鼓起的黃色氣球,待冷切後,蛋心表面又慢慢收復至平滑,讓人有種療愈感。

新鮮雞蛋是關鍵
位於獅尾的才記餅家負責人劉建威接受訪問時說,要烘焙出柔嫩滑順,色澤油亮的蛋心,要注意燒烤的火候、蛋和糖水混合比例,以及雞蛋的新鮮度也是一個關鍵。
他說,如果不是新鮮的雞蛋,所烘焙出來的蛋心顏色趨向啞色無光澤,所以他採用每天從農場所購買的雞蛋。
他指出,製作蛋心的蛋漿主要是以雞蛋、糖、水和一點淡奶混合攪勻,雞蛋和糖水的比例是450克對1100克,加入一些淡奶主要是讓蛋心色澤不會太黃,而是呈現更好看的奶黃色,且添加奶香和滑潤感。
他表示,以前他們是沒有放淡奶的,現在則有加入。蛋漿是用手打,而在用手攪蛋漿時,也不要攪至起氣泡,不然烘焙出來的蛋心會出現一個個小洞孔,而破壞了美感。

才記餅家已經營13年
劉建威透露,蛋撻生意主要是由父親劉漢才於44年前在獅尾巴剎所開始的,而才記餅家則是13年前開設,目前巴剎內依然有售賣才記蛋撻。
至今77歲的劉漢才依然採用傳統只烘烤蛋撻的機器,儘管該機器沒有顯示熱度儀,可說是完全靠本身經驗掌控燒烤的火候,由於火候更大,每次可以烤100粒蛋撻,吃起來香,咬起來松化。
而劉建威本身則是採用標註有上火和下火的烘焙機器製作蛋撻,每次可烘焙80至90個蛋撻,兩父子個別烘烤的蛋撻可謂各有千秋。
劉建威每天清晨4時30分,就會開始準備爐火和打麵糰,一面做蛋撻一面賣,平時一天製作300至400個蛋撻,若是假日就製作600至800個蛋撻。除了蛋撻之外,也售賣雞酥、南乳餅和麵包等。

水油皮和油酥制撻皮
掌託著蛋心的撻皮,就像蛋心的守護使者,自己在底部受熱讓蛋心鼓鼓生起。

劉建威表示,撻皮分成水油皮和油心(油酥),油心成分主要以麵粉和起酥油(shortening);而水油皮則是用麵粉、糖、水和清油混合搓揉成為麵糰。

他說,一般上他會製作大量的油心粉團,分成幾桶待使用,至於水油皮的粉團則是天天製作。
“每次製作撻皮時,都是水油皮扞平放在下方,油心放在上方,雙手搓揉和用扞麵杖扞平。”

由於工作臺面積有限,在扞平撻皮面團後,他會切割成為4分,再逐一扞平成為一個大面積,然後用蛋撻的圓形印切模具,切成一個個圓狀的撻皮。
一般上蛋撻模具的直徑比較寬,而且有曲線花紋。

接下來他將撻皮面團疊高起來,交給員工處理下一個步驟,那就是將麵糰壓在撻模上,讓麵糰貼伏在模具,並用指腹在高於模具的撻皮邊緣(約1公分)捏壓和做固定。

他表示,碾壓時要確保麵糰貼合模具無縫隙,以免空氣跑進去了,會使蛋心變成窩型。
鋁杯“熱底”烘烤蛋撻
烘焙蛋撻需要“熱底”,即下方是火,通過鋁杯,“坐著”烘烤。
劉建威說,他們一路來採用鋁杯,主要是讓蛋撻烤熟後,比較容易脫模,這方面鋁杯的效果比紙杯好。而他所採用的鋁杯也用了數十年。
“烘焙時,下火一定是高於上火,因為撻皮在鋁杯的間隔下,必須要用更多火力把撻皮烤熟。”
由於必須根據時間來調動火候,在整個耗時25至27分鐘的燒烤過程中,烤爐旁掛著計時器,時間一到就會發出嗶嗶聲,提醒是時候檢查蛋撻的狀態和調動溫度。
開始時,劉建威將烘焙機器的上火設置在攝氏280度,而下火則是290度。

10分鐘後調整火勢
過了10分鐘後,烤爐中的撻皮邊緣開始變成金黃色,這時就要將上火調降至攝氏140度,下火則調降至攝氏180度。
他說,火候一定要掌管好,若沒有調降火候,蛋心持續受熱而膨脹過度,會收縮至變得皺皮。

“當蛋心繼續烘焙至呈半球狀時,就要稍微打開烤爐的門,並用一支木棍卡住,這是為了藉著該縫隙,疏通熱氣。”
再過了一會兒,計時器又發出聲響,員工又開門調轉烤盤的上下方向,和將中間和旁邊的蛋撻調換位置,確保中間和旁邊的蛋撻都受熱均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