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角攝

|

图说大马

发布: 12:00pm 05/06/2024

老茶室

情怀

星角攝

老茶室

情怀

星角攝

星角攝 | 老茶室 吃的是情懷

图/文:巫秋燕
(6月5日见报)星角摄 | 老茶室 吃的是情怀
甲板義興茶室設有“阿公阿婆講古棚”,是居民們“飲茶吹水”的老地方。

置身在充滿舊時代氣氛的茶室裡,時光彷佛倒流,腳步和動作會不由自主地放慢下來。

在茶室裡翻看報紙,聊聊家常,以一杯香醇的咖啡或一片面包來細味一段美好時光,彷彿可以暫時遠離生活的喧囂與繁忙。

ADVERTISEMENT

我國早年的咖啡店多數是由海南人開設,以濃郁的咖啡、鬆軟的麵包、香甜咖央等經典滋味滿足了市民的味蕾。

在霹靂州,還有一些保留著當年茶室的古樸風貌,一景一物都是經過歲月洗滌出來的韻味。吊扇以慵懶的姿態緩緩旋轉,地面上的格紋地磚帶著歲月的斑駁痕跡,微微裂痕的雲石桌散發出獨特的歷史韻味;店前兩根柱子刻印著店名,高掛在門前的老招牌見證了茶室經歷了數十年的風雨歲月。

偶爾有外國遊客經過,會被這種獨特的魅力吸引住,不禁邁開腳步走進茶室,品嚐本地人最道地的早餐和感受茶室裡的人情味。

(6月5日见报)星角摄 | 老茶室 吃的是情怀
坐在茶室裡嘗一杯咖啡,享受片刻的寧靜。
(6月5日见报)星角摄 | 老茶室 吃的是情怀
位於怡保中央公市附近德樂街的東海茶冰室,室內的一景一物,都洋溢著濃濃的傳統茶室風情。
(6月5日见报)星角摄 | 老茶室 吃的是情怀
和豐東南茶室散發著獨有的老茶室氛圍,市民悠閒地坐在茶室裡享用早餐和翻閱報章,悠然自在。

(6月5日见报)星角摄 | 老茶室 吃的是情怀
甲板老茶室東主葉柏安以傳統方式用柴火蒸包,延續傳統。
(6月5日见报)星角摄 | 老茶室 吃的是情怀
位於霹靂州地摩的南商茶室,熟客們享受坐在老茶室裡喝杯咖啡和翻閱報紙的歡樂時光。
(6月5日见报)星角摄 | 老茶室 吃的是情怀
八旬高齡的李梅為顧客盛上美味的糯米飯,成為顧客們熟悉的身影。
(6月5日见报)星角摄 | 老茶室 吃的是情怀
怡保瓊南茶餐室的咖央糯米飯、咖哩糯米飯,一甜一鹹,各有風味;再搭配一杯獨有風味的咖啡和一份咖央麵包,就是一份自帶滿足感的早餐。
(6月5日见报)星角摄 | 老茶室 吃的是情怀
地摩南商茶室是以家庭方式經營,限量製作美味的包子,十分搶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0:52am 15/03/2025
《四叉港望乡路》隆重面世 承载十字港人的历史情怀

(亚罗士打15日讯)吉打十字港历史特刊《四叉港望乡路》终于面世!

吉打十字港这片承载历史的土地,见证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事迹。为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家乡的故事,吉打十字港华联公会赞助出版《四叉港望乡路》,以珍贵的史料,生动的回忆和鲜活的影像,展现十字港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大北马)吉打十字港历史特刊《四叉港望乡路》终于面世!
许锦秋(左三)与主桌嘉宾们一同为《四叉港望乡路》主持揭幕仪式。左起是黄来兴及陈志雄;右起是张廷辉、罗秋雁、梁汉发、戴舒娟、罗填水、王来福及谢松光。(黄惠玲摄)

这本特刊将成为连接新旧世代的桥梁,让十字港的文化与精神在记忆中传承,并在未来发扬光大。

新书推介礼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主催、吉打十字港华联公会主办,昨晚在米都星城酒店隆重开展。

书籍内容是由土生土长的退休教师兼本地作家戴舒娟协助收集资料和撰写,而书籍的封面绘图,则由其弟弟戴连丰画家绘制。

封面绘图设计是将十字港天公坛的风貌画出来,让大家可以感受这片土地的和气。

(大北马)吉打十字港历史特刊《四叉港望乡路》终于面世!
吉打十字港历史特刊《四叉港望乡路》终于面世!(黄惠玲摄)
罗填水:十字港人 集体记忆和情感归属

吉打十字港华联公会主席罗填水说,这本历史刊物的出版,是为了让十字港人有集体记忆和情感归属,更感谢作家戴舒娟的拔刀相助,在短短的7个月时间内,完成这本书籍的撰写。

他回忆出版这书的缘起,2019年4月8日,十字港受人敬重,尊称“老大”的王友才逝世后,让他失去了一位经常口述历史的前辈,为了不让十字港历史就此风尘淹没,他于华联公会的会议上提出,必须要收集和出版一本十字港历史的刊物,让年轻人深入了解十字港的故事。

他说,此建议也获得前报人胡志明答应支持及配合推动特刊的完成,但后来受到冠病疫情影响,整个计划被中断,之后因胡志明个人事务繁忙,再另找撰写人。

(大北马)吉打十字港历史特刊《四叉港望乡路》终于面世!
吉打十字港的华团和组织获赠《四叉港望乡路》作为珍藏。(黄惠玲摄)

“于是,我找到了戴舒娟,她曾撰写首部村志《瓜拉吉地新村流年映》,加上她本身也是十字港人,更应该为家乡献力,但一开始对方拒绝了邀约。之后,她与家人商量,得到家人的支持下,她才答应撰写。”

他补充,这本书籍的照片是由胡志明所提供,这也是对方收集了逾30年关于十字港各个角落及活动的照片。

他解释,《四叉港望乡路》是富有潮州音的韵味,也象征着十字港以潮州籍为多的含义。

这本书属于非卖品,但数量有限,无法送给十字港内的每个人。有意珍藏者可乐捐至少50令吉,即可获赠送一本十字港历史刊物珍藏。

有意订购者,可联络戴舒娟(017-487 6939)、罗填水(017-479 5915)、黄来兴(019-441 8459)。

陈志雄:欢迎各新村联络 出版新村历史价值刊物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陈志雄说,该协会创立51年,一直坚守收集资料,将真正的历史记录呈献,不让华人的历史被有心人尝试篡改。

他说,该协会协助为华人新村出版《村志》,他欢迎各新村联系,该协会愿意配合及协助出版关于他们新村历史价值的刊物,维护属于华人文化的使命。

他强调,如果华人本身都不坚持和保护本身的文化,将会逐渐被同化,而失去了本身在这个国家的权益,也让讲究多元的大马失去其优势。

(大北马)吉打十字港历史特刊《四叉港望乡路》终于面世!
罗填水(左三)颁发感谢状给予戴连丰(左起)、许锦秋、胡志明(右起)和戴舒娟。(黄惠玲摄)

作者戴舒娟分享说,她是以吉打州16、17世纪的历史为起点,华人下南洋谋生的故事记载。

“我很开心,这本书籍终于出版了。书籍的内容主要讲述华人落脚十字港的历史、成家立业和代代相传。”

戴舒娟:全书12辑 十字港人值得收藏

身为第三代华人的她说,全书442页,分成12辑,涵盖历史、人文、各种当时的民间习俗和生活等。

因此,她希望每一个十字港人都可拥有这一本书写自己家乡的书。

戴舒娟的家人,包括89岁的父亲戴德发、2名弟弟戴连鹏和戴连丰都出席新书推介礼,见证和分享她的喜悦。

(大北马)吉打十字港历史特刊《四叉港望乡路》终于面世!
罗填水(右起)与十字港2名老前辈许锦秋及王来福合照。(黄惠玲摄)

十字港华联公会永久顾问拿督许锦秋促请各造,必须要关心文化历史的演变,不让其变质或被篡改。

他也告诉十字港人关于当地的大恩人已故黎连京,对方的天大恩典,造就了今天十字港居民多半都有田有地,这个改变也对十字港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许锦秋:已故黎连京 十字港大恩人

他补充,黎连京在1962年时慷慨解囊将十字港五英里至七英里(大约500亩)的几乎所有地段买了下来,他不但让原有土地租户继续务农,更允许他们以每月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有关地段。

“今天十字港有很大的发展,大家都有自己的田地,都是黎连京的帮助。”

在场者还有吉打华联公会顾问王来福、副主席谢松光、副主席梁汉发、总务黄来兴、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荣誉顾问罗秋雁、副总会长张廷辉等。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