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时事焦点

|

大霹雳焦点

发布: 7:05pm 07/11/2025

剑齿象化石

剑齿象化石

亚洲大陆最南剑齿象化石 象妈妈去哪谜题待解

报道:黄健兴 照片:受访者提供

 

 

ADVERTISEMENT

 

 

亚洲大陆最南剑齿象化石 象妈妈去哪谜题待解
务边发现的剑齿象牙齿化石,不仅是大马唯一的发现,也是在亚洲大陆最南端出现的剑齿象化石,属于极为罕见的幼象化石。(近打谷监测站提供)

 

(怡保7日讯)5年前在霹雳州务边发现的剑齿象牙齿化石,不仅是大马唯一的发现,也是在亚洲大陆最南端出现的,属于极为罕见的幼象化石;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化石距今23万年至20万年,为更新世中期的地质年代,惟幼象所属的具体物种、象妈妈去了哪仍是两大未解之谜。

亚洲大陆最南剑齿象化石 象妈妈去哪谜题待解
林泽昇指学术界关注如何以理性、科学的方法,为化石提供合适的湿度与温度保存环境,作为未来科研材料,借助新科技深化研究。

 

马大剑齿象研究团队共12名成员于9月杪,联名发表题为《马来西亚半岛首次发现的晚中更新世剑齿象(长鼻目,剑齿象科)》的研究成果,总结耕时5年的科研结果。马来西亚古生物学学会主席暨马大地质系前研究员林泽昇是作者之一。

亚洲大陆最南剑齿象化石 象妈妈去哪谜题待解
林泽昇:这项研究过程充满挑战。

 

林泽昇接受星洲日报《大霹雳》社区报访问时说,这颗剑齿象上颚乳牙化石于2020年在务边一座岩洞中发现,推测来自不足2岁的幼象,其牙床尚未长出其它牙齿,初时按周边环境定在迄今3万年,但经过精准测年后,被推前至23万年到20万年前;出土地点距离此前泰南沙敦所发现的剑齿象化石,相隔了300公里左右。

 

他解释,对于亚洲大陆来说,东南亚包括泰国、印尼和中南半岛出土都是成象化石,只有中国南部发现可进行对比研究的幼象化石,令这项研究过程充满挑战。

 

“研究团队比对了沙敦的成象化石,也前往越南,甚至远赴荷兰,比较当地保存的印尼剑齿象化石,但数量都是屈指可数;结果发现,务边幼象种类跟越南和印尼的品种存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介于两者之间,其实际品种仍需要继续对比鉴定,样本越多,结果才会越精确。”

 

林泽昇是专注于古脊椎动物和动物考古的学者,他指出,幼象都是跟随母象生活在象群中,故幼象化石周遭不见象妈妈与同伴踪迹而留下悬念,有待扩大发掘范围,在近打谷、霹雳州甚至北马继续搜寻线索。

 

亚洲大陆最南剑齿象化石 象妈妈去哪谜题待解
剑齿象上颚乳牙化石,推测来自不足2岁的幼象,经过精准测年后,距今23万年至20万年。

 

 

林泽昇披露,剑齿象化石所在的岩洞还出土了红毛猩猩(人猿)、野牛和野猪化石;同一座山的另外两个洞穴,分别发现亚洲象化石,以及犀牛与红毛猩猩化石。

亚洲大陆最南剑齿象化石 象妈妈去哪谜题待解
剑齿象化石所在的岩洞还出土了红毛猩猩(人猿)、野牛和野猪化石;同一座山的另外两个洞穴,分别发现亚洲象化石,以及犀牛与红毛猩猩化石;这是阿米尔哈金与祖希米查哈里绘制的古生态复原图。

 

他说,从研究价值顺序来看,最大意义是已在半岛消失的红毛猩猩,接下来是野牛和野猪;野牛化石可能是现今野牛(Seladang)的祖先,若能证实是史前白臀野牛或水牛,价值会更高;但国内并无这类古代动物骨架可作为对,必须借助国外样本。

 

剑齿象化石的位置,离开务边四面佛洞(Gua Naga Mas)出土32万年历史的老虎化石不远,显示这一带的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继续研究的潜力。

 

同样在近打谷的和丰也出现亚洲象化石,一旦证实与剑齿象处于相同的地质时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古生态课题,中国已有两者同时并存的研究证据。

 

他说,据他所知,马大已在近打谷部分洞穴采集了测年样本,惟各个发现化石的岩洞,仍有必要各别进行年代测定。

 

“一篇关于大马半岛,涵盖近打谷亚洲象化石在内的硕士毕业论文,近期成功获得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全面通过,即将存档在马大图书馆论文集储藏处,供学生和国内外学者参考研究。”

 

 

 

近打谷出土的化石种类丰富,也具独特性,林泽昇按化石研究价值拟出一个霹雳州远古动物明星排行榜:

1. Naga Mas 老虎

2. 河马

3. 剑齿象

4. 红毛猩猩

5. 须猪

6. 马来貘

7. 长臂猿

8. 犀牛

9. 亚洲象

10. 杜氏牛羚

11. 纳玛古象

 

他说,学术界关注如何以理性、科学的方法,为化石提供合适的湿度与温度保存环境,作为未来科研材料,借助新科技深化研究,例如分析古代物种DNA和蛋白质,避免低估其学术价值。

 

他说,越南、泰国和印尼在这方面的发展已走在大马前头,使基础科研更为扎实。

 

“早在独立前,打扪洞就出土了国内第一批重要的哺乳动物化石,除了野猪和野牛,还有河马与灭绝的羚羊品种等。”

 

林泽昇说,早在上世纪初,江沙沙叻曾发现属于纳玛古象的灭绝象类化石,估计是距今30万年左右的更新世中期;另一件纳玛古象化石较后于三十年代在彭亨劳勿出土;此物种被视为曾存活过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在东南亚缅甸、泰南、婆罗洲和印尼等地发现的样本数量不会超过20个。

 

他感到惋惜的是这些化石目前都下落不明了,因而无法利用新科技展开分析与研究。

 

 

 

林泽昇表示,马大剑齿象研究团队的文章,最大突破在于提出化石的精确地质年代,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可聚焦在压清幼象的具体品种。

 

他说,这项成果汇聚年轻一代古生物学者的心血,成员平均介于45岁到50岁之间,最年轻仅28岁,也获得各国和地区专家,包括来自荷兰、越南、澳洲、台湾、马大的外籍学者共同参与这项横跨地质、古生物学、年代学、放射性学和牙医学的跨学科研究。

 

“文章非研究终点,这头幼象的物种,以及象妈妈的去向,值得追踪下去,以解开有趣的学术谜团。”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