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娟 | 教育初衷


近日,霹雳州苏丹纳兹林沙与教育部长法丽娜先后就“孩子品德教育”发表谈话,透露出一份深切的忧虑和关怀。
我们的教育,似乎正在远离它的初衷。
ADVERTISEMENT
殿下日前为2025年全国廉正月庆典主持开幕时指出,国内校园暴力、霸凌、性侵及少年凶杀等事件频发,且施暴者多为17岁以下学生,反映出教育体系在人格培养方面的失败,并引发精神危机与情绪失衡问题。
殿下认为教育的真正目标已经偏离,人们过分追求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却牺牲了教育内涵和素质。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培养最聪明的人,而在于塑造最有仁心的人。
这不仅是对教育体系的警示,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告诫。
教育若只剩成绩与证书,就会培养出一代“聪明却冷漠”的孩子;社会最需要的,是有道德、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
法丽娜则从制度层面呼应了苏丹的警示。她指出,教育部从明年开始推行的“品格教育”并非一个新的科目,而是融入现有的学科,让学生通过实践方式加强品德和人格。
殿下与部长的谈话,不仅是对校园的提醒,更令人们反思,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是成绩优异却缺乏共情的人?还是有责任、有诚信、懂得为他人著想的公民?
教育,不应只是让孩子会解题,更应教他们如何做人;如果教育只剩绩效与分数,那么我们终将收割冷漠甚至暴力的果实。
家庭是品格教育的起点。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初的教材;学校是品格养成的环境,老师的态度,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当家庭与学校都能重视品格,社会自然会更有温度。
我国朝向知识和科技迈进,拥有高学历的人民也越来越多,然而心灵教育是否足够?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培育顶尖学生,更是要培养有品格的公民。唯有当我们重新相信这一点,孩子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才会看到光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