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兵如港巴刹

2月前
推开那扇半掩的门,一股药酒味迎面扑来,映入眼帘的是跌打师傅黄德发神情专注地为一名顾客进行推拿。   兵如港巴刹内有一间历史悠久的跌打老店,随着前阵子巴刹进行重建工程,小贩们搬迁到临时巴刹经营,而跌打师傅黄德发也在临时巴刹内挂上熟悉的黄色招牌,继续为顾客提供跌打推拿、驳骨和脱臼治疗等服务。   64岁的黄德发受本报《大霹雳》社区报访问时打趣地说:“应该很少人会在巴刹里开跌打店了吧?呵呵!”   风雨无阻开档到12pm   每天早上9时许,黄德发就会出现在设在巴刹里的这间简朴小店,没有华丽的门面和装潢,还常常半掩着门,他解释说,在为顾客推拿时,部分男性顾客会脱了上衣,为了保护顾客的隐私和避免尴尬,他便习惯性地将门轻轻掩上。   他每天都会风雨无阻地在巴刹开档到中午12时,过后就会回家开档,继续提供跌打服务。他说,一年有365天,除了年初一,他364天都在这里,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有需要的人服务。   不过,曾经在大年初一,有顾客找上门来要求他帮忙,他眼见情况紧急,二话不说为上门的顾客服务,而且没有因为是大年初一而征收双倍价格,照原价收费。   至于为何会在巴刹里开跌打店呢?黄德发透露,早年母亲在巴刹卖杂货,父亲黄文寿则在一旁提供跌打服务,一间店就提供两种服务,形成当时巴刹里的特色。   “那时候,清晨5时许就开档,天未亮就有人来寻求跌打服务,有者在推拿过后就去开工了。”   辞工回乡 继承父手艺   黄德发从小在父亲身边学艺,22岁开始正式从事此行业,至今已有42年,后来他接手跌打服务,妹妹则在巴刹里另一档口卖杂货。   他回忆说,他年轻的时候在吉隆坡发展,后来父亲为免手艺失传而召唤他回来帮忙,于是他决定放弃原本的事业,回乡学做跌打师傅,只要能帮助到人,他就无怨无悔。   从最初的学徒,到如今独当一面,他继承了父亲的跌打手艺,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及提升自己的技能,他指出,每次服务收费25令吉,加药则收50令吉。   “最近让我印象深刻的顾客是一名我的老同学因车祸受伤,身体几乎瘫痪难行,后来他天天来巴刹找我为他进行推拿,看着他的情况一天天地好转,我也感到安慰。”   他指出,虽然曾有人问他是否要收徒弟,但是他表示不会收外人当徒弟,由于孩子各有成就不会接班,因此他希望将来可以培养孙子成为接班人,让这门手艺代代相传,不至于失传。     帮助别人是最大满足   黄德发的顾客从几个月大的婴儿到年过九旬的老人都有,老人家是他的主要顾客群,一些人因长期劳作或意外扭伤、脱臼,甚至骨折前来寻求服务。   年过六旬的他暂时没有退休的打算,他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他会继续现状,跌打服务也是一种责任。   他表示,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能够帮助别人,就是最大的满足。            
2月前
5月前
8月前
8月前
9月前
9月前
    (怡保6日讯)“我是在这里长大的,我就睡在档口里,并在巴刹冲凉后直接换校服上学!”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营业的兵如港巴刹,承载着二至三代人的情,靠兜售粮食养活一家人,如今孩子长大接手档口生意,对于这个成长的地方满是回忆,对于暂时的告别,虽然带着不舍心情,却也往前看和期待巴刹完成装修后回返“新家”的一天。 继熟食档之后,兵如港巴刹档口今日晋入第二阶段的搬迁工作,这次涉及猪肉档、蔬菜档、糕饼档、水果档、杂货档等,至于鸡肉和鱼肉则在星期日搬迁。   随着兵如港临时巴刹将于7月9日(星期二)营业,怡保市政厅将于7月14日在原有的兵如港巴刹拉上黄线,以准备展开工程,所以目前小贩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搬迁工作。 临别在即,小贩纷纷和顾客“告别”,并期待大家在新地方“再见”,由于许多基本设备不能带走,所以小贩们也感到不舍得和被逼放手。     雷森南:13岁就来巴刹卖菜   菜贩雷森南(84岁)表示,他从13岁,大约1953年就到兵如港巴刹卖菜,菜是父母在住家所种的,而他只读到小学二年级而已。   他记得在1954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当时路上张挂着庆贺女王登基的牌楼,当时怡保是英国殖民地。   他说,兵如港巴刹已有70年多年历史,如今搬迁,他觉得还好,毕竟老建筑需整修。   他说,他一直靠卖菜为生至今,而女儿在2至3年前也接手菜档生意。   他表示,买菜的顾客可说是老街坊,除了兵如港,也有怡保各地的顾客。      曹家伟:档台太重无法搬至临时巴刹   猪肉贩曹家伟(43岁)表示,他从小就跟着爸爸来巴刹开档,可说是在巴刹长大,如今由他接手猪肉档生意。   他说,虽然怡保市政厅在数天前安排罗里协助档主运载设备到临时巴刹,但一些已用了数十年的陈旧雪柜和已铺上洋灰的档台无法取走,所以感到有些不舍得。 他表示,本身原本只是希望装修巴刹,不是兴建新巴刹,但既然如今兴建新巴刹已成为定局,唯有接受;根据观察,新巴刹的猪肉档口相当宽敞,也希望新巴刹能准时在2年竣工。   他说,由于还有一周时间进行搬迁,所以会逐步搬过去。     黄俊荣:希望数年后退休   猪肉贩黄俊荣(63岁)表示,母亲于60多年前开始卖猪肉,而他从小就跟来档口,可说是睡在档台长大的,而他接手生意20多年了。   无论是母亲或他都是靠卖猪肉养家,如今猪肉生意越来越难做,因为猪肉越来越贵,光顾者越来越少,许多人“找不到吃”,他也看着同行接二连三结业。   无论如何,他希望搬迁至临时巴刹后,老顾客能继续到那儿给小贩们支持。     鱼贩张美玲(56岁)说,由于目前还有鱼货要来,所以周日会在兵如港巴刹做最后一天营业,鸡档和局部的菜档如是。   她说,母亲早在50年代就在巴刹卖鱼了,而她小时候就来帮忙,自己也卖了40多年,如今儿子也帮忙卖鱼。   她表示,对于暂时告别巴刹她抱持乐观的心,并期待兴建工程完成,重新搬回新巴刹的一天。     姚德成:小时候累了就这样睡在档台下   凤记糕饼档主姚德成(52岁)说,妈妈是兵如港巴刹元老级小贩,靠着卖糕饼养4名子女,而他本身是老大,从小就来帮母亲。 他表示,对于暂时告别巴刹感到万般不舍,因为这里留下太多回忆,记得小时的他一早就随母亲来开档,到了中午就是使用巴刹水喉冲凉后,换上校服搭校车上学校,累的时候就铺床垫睡在档台下。   他记得该巴刹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辉煌时期,当时由于巴刹档口应有尽有,而且有很多著名美食档口,顾客很多,而且很多小贩带着小孩做生意,所以小孩也很多,他也时常和其他小孩拾吸水管、汽水瓶盖和用塑料袋抓苍蝇。以前巴刹旁有一个小草场,也是小孩们的游戏之地。   无论如何,他说,人总是要迎向新时代,期待兵如港巴刹的复新,能在旧巴刹中树立了一个良好典范。    
9月前
9月前
9月前
10月前
          (怡保20日讯)兵如港巴刹约120名小贩于今早聚集在大红花路的临时巴刹,通过抽签分配摊位,预计在一个月内迁入营业,原有旧巴刹将展开拆建工程!   对于宽敞光亮的临时巴刹,小贩都感到满意,他们手持著执照,在排队抽签后,马上知悉摊位所在位置,基本上摊位编排已定调,并准备张罗布置工作。   由于设在尾端的猪肉摊只有一个入口,肉贩建议在另一侧的开辟一道门口,以及安装遮阳篷;猪肉档、鸡档、鱼档、菜档和水果档小贩也要求个别的水龙头,菜贩亦提议开辟清洗蔬菜的公共区域;部分小贩也希望获得提供电源的插座。 在怡保市政厅名单上共有161名小贩名单,当中持单日营业执照的32人未参与。   吴锡华:小贩问题将与市政厅协调   兵如港州议员吴锡华表示,小贩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他将会跟怡保市政厅协商;他也理解临时巴刹摊位较小,以致无法摆卖更多的货物,他希望获得小贩配合和予以迁就,他会跟小贩一起商量和解决问题。   他说,临时巴刹处于合适的理想位置,在兴建过程中克服了各项困难,接下来也会解决泊车问题。   “至于销售物品跟执照不符的个别案例,则是需要市政厅定夺。”   吴锡华指出,临时巴刹耗资150万令吉建成,也一直在完善化措施,并决定安装风扇驱热。   他解释,临时巴刹设计与原有巴刹有别,并重新划分各类小贩摆卖区域划,因此需要公平地以抽签方式分配摊位,市政厅也不阻止小贩之间更换摊位,若过后摊位剩下会再作打算。   “无论摊位安排如何,都是属于短暂性,最后还是会回到新巴刹,到时候就会根据执照注明的数目提供摊位。” 吴锡华提到,只有小贩迁过移到临时巴刹,新巴刹工程才能够展开;临时巴刹的租约于2026年10月到期,每月为1万令吉,新巴刹计划同年9月竣工,如果再延迟一个月,就要支付额外的租金,时间拖得越长,所需费用越大。   他说,即将施工的新巴刹已投入许多心血,近日就会公布设计图。   他披露,他不但推动经过7年策划的兵如港新巴刹按时落实事宜,正致力解决SPPK无执照小贩、大和园巴刹被烧毁问题;同时,兵如港原有巴刹共有4万只老鼠须受理。   出席抽签仪式尚有怡保市议员林智安、市政厅执照组主任李顺锦、执法组主任扎雅迪和设施管理高级助理主任阿兹林等。     菜贩郑燕媚的摊位面向主要入口,她坦言,摊位不够空间,从过去的L形变成目前一张桌面,连风扇也无法摆下,因此不会沿用现有摊位的木架子,临时巴刹的摊位根本容不下;她无法预测生意是否会受到搬迁影响,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事卖鱼40年的鱼贩张美玲说,如今的摊位高3尺,若放上砧板,就要垫脚处理鱼只了,身形矮小的顾客也难以挑选鲜鱼,因此再稍微低半尺更理想;临时巴刹摊位桌面仅4尺,缩短了2尺,空间受限,再加上直径2尺的砧板,已陈放不了多少条鱼。   她说,插座与摊位有一段距离,她需要电源用在风扇和冰箱;她目前会尽力配合,希望新巴刹及早完成搬回去。     猪肉贩曹家荣在巴刹内经营近20年,他满意本身抽中的摊位,他会把冰箱、搅肉机和6尺铁橱搬来;他反映,猪肉摊位置遭到阳光照射,雨天雨水也会打进来,市政厅已同意设立遮阳逢。   “希望每个猪肉摊安装2个插座,分别供冰箱和搅肉机使用,这些电器不能共用,容易引发短路甚至造成火灾;位于中间的摊位需要接驳电线用电,难免会增加风险,大和园巴刹便是冰箱问题失火,兵如港巴刹也曾遇上同样事故。”   曹家荣表示,猪肉贩也要求开设一道小门,猪肉摊三个方向被围栏围起,只有一个入口,内部的小贩更要绕远路上厕所。     作业了20年的鸡贩吴家华已确认,临时巴刹和重建的新巴刹都不允许宰鸡,他已有心理准备,因此设置了厂房宰鸡,将处理乾净的鸡只送到巴刹售卖,两地距离仅10分钟而已,确保顾客依然买到新鲜鸡肉。   “由于桌面高,斩鸡起来不方便,需要制作木架垫高;摊位也用到插座,需要想办法接电线应用在风扇、电灯和冰箱;搬到临时巴刹不免要一段时间适应。      
11月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