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选区趴趴走

2天前
3天前
4天前
5天前
6天前
1星期前
                  亚亦君令州选区曾是锡矿宝藏地,十艘铁船在各地运作,昔日嗡嗡声响彻夜空,如今铁船的身影已不复存在,昔日的繁荣早已成过往,而在万岭新村,许多村民曾为矿工,火车站曾带来兴旺,惟随着矿业衰退,火车不再停站,曾经的喧嚣已成往事,新一代孩子们在华小课堂上求学,校园旁的火车疾驰而过,仿佛带走曾经的辉煌。 朱绍光:鼎盛期达十艘铁船   采锡铁船的老船长朱绍光(82岁)说,在亚亦君令锡矿鼎盛时期,曾有十艘铁船同时运作,除了他曾掌舵的六艘隶属于端洛矿务公司(Tronoh Mines Ltd.)的铁船外,还有一艘由该公司与州政府合资经营,另外三艘由其他公司运营,分别在双溪克罗和Keramat Tin。   他说,端洛矿务公司先于六七十年代在冷水河一带收购一艘铁船,过后再增加三艘,分别是美罗1号船(BT 1)至4号船(BT 4);在进入七十年代,端洛矿务公司的业务拓展至亚亦君令,从端洛和南马各拆除一艘铁船到亚亦君令组装,命名为亚亦君令1号船(AK 1)和2号船(AK 2),再延伸至八十年代被俗称为3号船的TD 1。   他说,在八十年代投入运作的Timah Dermawan 1(TD 1)曾是全马最大的铁船,由端洛矿务公司与州政府合股添置,时任霹雳州务大臣丹斯里南里主持启用礼,不过TD 1于九十年代被瓜拉冷岳一艘更大的新铁船取代。   他说,AK 1和AK 2是在端洛矿务重组村(Kg Tersusun Tronoh Mines,过去称作亚亦君令桂和园),TD 1则靠近万岭,这3艘铁船采集的锡矿会载送至桂和园的“公司”(办事处),交由“乌冷”提取纯锡。   与家人同住“宿舍”仍保留   公司内设有铁船维修厂,同时当时的铁船公司也为员工设立宿舍,称为“公司屋”,而担任船长的他与家人同住在“船长宿舍”,该间独立式的房子至今仍保留。   他说,还有一艘其它公司旗下的铁船,在打巴律与北根吉打之间的Keramat Tin运行,而双溪古罗(俗称泥墙屋)则有两艘铁船,推算起来整个亚亦君令选区在采锡鼎盛期达到十艘铁船。   朱绍光是于1972年考取铁船船长执照,升上代船长,两年后正式成为船长,掌舵的第一艘铁船是BT 2。在1980年曾调任至Keramat Tin,过后再调至亚亦君令掌舵BT 1至BT 4,以及AK 1和AK 2。   “铁船是全天候24小时运作,在深夜和凌晨的寂静时段,方圆3公里的居民能听见泥斗转动发出的嗡嗡声响。随着锡价一再崩溃,加上含量每况愈下,再也无法支撑大规模开采的铁船营运,因此亚亦君令AK 1、AK 2和TD 1在九十年代中期同时停运。”     朱绍光说,进入九十年代,公司的管理层以华、巫裔主导,铁船技术人员大多是华裔,普通员工则以巫、印裔居多。   聊及采矿事故,他记得在1989年,其中一艘铁船在停运前一天已停下运作,可是却发生了崩堤事件,引发打巴律一带地势低洼的甘榜淹水,水位甚至达至2尺。     寻找三号船最后停泊踪迹     本报团队驱车寻找“三号船”踪迹,沿着亚亦君令新村通往万岭新村的主要道路途中,约在2.5公里处拐入甘榜斯里德玛万的路口,穿越一排排的油棕园抵达大湖,是三号船停靠和采锡的湖泊。   该湖泊的对岸如今已变成养鸭场,而曾经亲身经历拆船工作的当地村民分享,他当时受薪每日50令吉,大约20人一起在湖岸拆除铁船,“三号船”的体积庞大。在他的印象中,三号船与目前仅存的督亚冷5号铁船相似。   村民继续领路,再穿过油棕园,看见两面高墙残存的地方。据了解,此处曾是昔日铁船公司外国籍高层的大宅,后来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剩下这两面朱红色斑驳的墙壁,墙壁之间如今种满了油棕树,树身已高过墙壁高度。     抵达甘榜斯里德玛万,几间建筑风格相同的木屋是过往曾参与铁船采矿工作员工居住的“公司屋”,惟团队造访时大门深锁,而带路村民也未能确认是否还有人居住。     刘达炎:村民当矿工养家   万岭新村村民刘达炎(82岁)回顾80年代矿业史时表示,以往锡矿业对万岭新村村民的生计至关重要,村内不少村民以矿工、洗琉琅养家。   曾在知名矿家锺森所属公司任职9年甲巴拉(kepala)的他受访时指出,在80年代左右,他曾在地摩矿场(现已成为地摩湖公园)任职甲巴拉,管理的下属多达80人左右,当时万岭新村不少村民曾在他手下从事洗琉琅的工作。   他说,距离万岭新村相近也有另一个锡矿场,称“东宝”,提供村民工作的机会,因此60至70%的村民以矿工维持生计,是许多家庭的主要生计来源。   当年700令吉薪资 算高   他说,他是从最基础的杂工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后才晋升为甲巴拉,虽然万岭新村附近有其他矿场,但他公司支付的薪资比较高,他先是在金宝矿场任职六年,接着才来到地摩矿场,工钱大约700多令吉,在那个年代算是相当高的收入。   好景不常,在国际锡价和锡矿业下滑,收入锐减后,刘达炎决定停止从事矿业工作。他不禁感叹,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曾在他管理下工作的村民已离世。     张进财:见证万岭新村兴衰   万岭村民张进财(91岁)表示,万岭新村的历史可追溯至1948年紧急法令实施之前,村民们分散在橡胶园中,直至英政府决定集中民众建立新村,把橡胶园内的居民集中在万岭新村或亚亦君令新村。   在紧急法令落实时,他还是少年,依稀记得被禁止出门,而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和村民们一起吃“大锅饭”。   他说,当时新村有约50户人家,而火车站是主要该新村衔接外界和激活经济脉搏的重要枢纽,除了运输锡米,也有载送乘客北上怡保和金宝,南下地摩和打巴,而他也曾乘搭火车前往怡保。     “当时,这个新村很热闹,茶室至少有三间,杂货店也一样,可是在锡矿业衰退和停产后,火车站也停运了。我们新村的商店陆续关闭,人口越来越少,剩下约20户人家。这里只剩下一间茶室,售卖茶水和面包,如果要吃其他食物或购买日常用品,我就会和妻子陈娇(79岁)前往新路,我们这里距离新路不远。”                          
1星期前
1星期前
  地处马泰边界的宜力国席是个风水宝地,它是北马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东西大道通往吉兰丹及泰南勿洞的必经之地,宜力倚靠的农业及木材工业近年也无法避免受到疫情重创,经济及大型发展计划不见起色,越来越多年轻人到大城市或新加坡谋生,人口老化越趋严重。   柏隆森林少数纯朴森林   当地拥有得天独厚的皇家柏隆森林,居民皆希望政府能加快步伐发展绿色旅游,柏隆森林极有可能明后两年就可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地位,政府现在就应尽快完善各种旅游基建设施,带动各行各业,提升居民收入。   皇家柏隆森林的历史达1亿3000万年,是世界上少数未经破坏的纯朴森林。它是我国最多及最稀有的动植物宝库,3种不同品种的世界最大花──莱佛士花,超越砂拉越拥有10种不同品种的犀鸟,300种珍禽及14种濒临绝种的的动物如马来虎、苏门答腊犀牛、野牛、亚洲象及马来貘等,庞大的动植物品种吸引了无数来自国内外的科学家前来研究考察。   皇家柏隆森林也是3000多种奇花异草的原生地,包括世界最大的莱佛士花。这里也孕育了64种羊齿植物、62种苔藓、23种淡水鱼及5种水龟。横跨森林的天猛莪湖并不是天然湖泊,随着天猛莪水坝工程于1970年展开后,拦截的水量淹没了大片森林和一些原住民的村落,蔚为壮观的天猛莪人造湖也随之形成。   柏隆森林的申遗资料已于2019年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如果成功申遗,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将增至5个,而世遗申请一般耗时数年。   黄冠量:盼恢复高乌自贸区计划   高乌居民黄冠量表示,希望当局恢复当年曾提出的高乌自由贸易区计划,催谷高乌的商业人气,让当地各行各业受惠。高乌自由贸易区的概念是时任霹雳州务大臣丹斯里达祖罗斯里提出,至今已约20年时间。   他说,自由贸易区坐落在我国与泰国边界,属于高乌关税、移民和检疫中心(ICQ)的缓冲地带。当时政府根据计划批准500英亩土地,最后因各种原因减至100英亩。免税区的优点包括设立仓库及店铺吸引游客旅游消费,带动高乌经济。   他谈到,审批过程面对层层阻扰,以致投资者裹足不前。   他指出,高乌之前也受到疫情的严重打击,今年马泰关卡重新开放后,高乌的经济活动也没有出现很大起色,疫情前马币贬值关系,很多从勿洞来的泰国人喜欢来这里购物,然后再带进泰国贩卖。现在来这里的泰国人少了很多,连带杂货商的生意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原以为勿洞机场去年正式投入营业后能让高乌经济大受裨益,结果机场的客运量不如预期,据知一张从勿洞飞往曼谷的单程机票竟卖到700令吉,比附近的合艾机场贵得多,乘客宁愿去合艾搭飞机更划算。”   他还说,高乌其实还可以发展旅游项目,当地有一座称为黑风洞的石灰岩洞,除了高乌居民,附近吉打州的居民有时也会组团前往寻幽探险;高乌也有一个公园湖泊,如果当局加以美化,肯定能吸引游客到来。希望霹州政府能拨款给高乌县议会,加强旅游基建。   黄宏胜:应提升基设促进旅业   宜力居民黄宏胜指出,柏隆森林在我国相当有名气,游客喜欢来这里坐船屋游览天猛莪湖及上岸到古老森林探险,游客的到来也带旺了宜力的旅游相关行业,市区开了不少旅舍及民宿。   他说,宜力的公婆山也越来越有名气,不少外地游客结伴登山看云海,美中不足的是公婆山的旅游基建不完善,当局应该建造一条宽敞的道路,促进旅游发展。   他指出,当局也应关注联邦公路从玲珑开始直到宜力的路面情况,路上常看见不少的小窟窿,司机开车时需打醒十二分精神避开窟窿,以免车子损坏。宜力东西大道通往吉兰丹的路面也相当糟糕,公共工程局只是派人东填西补,治标不治本。当局应重新铺一条全新道路,造福公路使用者。 盼宜力建全新医院   “宜力医院也需要增添最新的医疗器材,这里的医院没有手术室及专科医生,遇上比较棘手的病症,病人得转移到百多公里开外的太平医院救治。宜力东西大道的车祸率也相当高,宜力医院只能对伤者进行初步治疗,过后得紧急转送到太平医院,宝贵的抢救时间因而也遭到拖延。”   他认为,宜力医院有必要设立手术室,如果可以的话,宜力居民也期盼能建一座全新医院。   “宜力街上低洼地区也经常面对闪电水灾问题,据知水利灌溉局已着手研究治水方案,一劳永逸解决烦不胜烦的淹水问题。”   杜凤珍:应加紧开发旅业赚外汇   高乌居民杜凤珍说,马币贬值关系,不少来自泰南勿洞的泰国人喜欢来到高乌购物消费,一些较高档的餐厅经常有泰国人出入,当局应该加紧开发高乌旅游业,留住游客赚取外汇。   “尤其是星期四早市,来逛街的人群几乎80%为泰国人,他们喜欢来这里购物消费,据知这比在泰国当地买还要来得便宜。”   她认为,高乌黑风洞为当地著名景点,吉打州的民众喜欢来这里游玩,有时学校还组团租巴士载学生来,当局应该向政府争取更多拨款,加强高乌的旅游基建,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游客继而增加当地人收入。   她希望高乌能有霸级市场入驻,让当地人享受到更舒服的购物气氛。现在高乌人得开约45分钟的车到吉打州双溪大年的霸市购物,费时费力。   “目前高乌只有一间规模较小的银行,平时开放的营业柜台有限,因此希望当局能引进多一两间银行,方便居民处理银行业务。”   许文训:应提高胶价补贴机制   宜力居民许文训表示,宜力70到80%人口从事割胶,现在胶价低迷,小园主找吃越来越难,政府应该将每公斤低于2令吉50仙的自动补贴机制提高到3令吉或者更高,提高小园主收入。   他说,很多小园主上了年纪很难从事割胶的体力活,年轻人都到大城市谋生,以前还有外劳从事割胶,现在连外劳都很难找到,小园主的处境愈加困难。不少人只能砍掉橡胶树改种经济价值高的猫山王榴梿。   他希望当局能引进一些适合宜力的工业比如木材加工及榴梿加工厂等入驻,吸引一些年轻人回流家乡,同时也陪伴他们年迈的父母。     从宜力街上远眺公婆山,不少外地游客喜欢结伴登公婆山看云海。      
2年前
2年前